安乐死是巨大骗局?瑞士提供的安乐死服务,据说患者只需躺在自杀舱里,按一下按钮,就

古往剖析所 2025-07-24 10:33:15

安乐死是巨大骗局?瑞士提供的安乐死服务,据说患者只需躺在自杀舱里,按一下按钮,就能无痛死亡。但事后在选择安乐死人的尸体上,发现了让人细思极恐的痕迹。 一台密闭装置,一颗按键,一场声称“无痛”的死亡。瑞士,那片以中立与人道主义著称的国度,如今却因为一个名叫“Sarco”的“自杀舱”,被推上了全球舆论的风口浪尖。 安乐死,本是对重症患者最后的体面选择;可当尸体上出现勒痕,当死者挣扎被镜头捕捉,这份“体面”瞬间变得异常阴冷。 故事的开端并不复杂。一个叫尼奇克的澳大利亚医生,一直是安乐死的狂热推动者。他不只是搞宣传,还亲手造出了这个极具未来感的装置:Sarco,一种看上去像太空舱的自杀机器。 它没有输液针,也不靠药物。使用者只要进入舱体,躺好,然后亲手按下那个按钮,短短几分钟,就会陷入深度昏迷,最后停止心跳。整个过程据说宁静、快速、无痛苦。 听起来几乎是完美的设计,尤其对于那些身体垮了、求生无望的人来说,像是最后的尊严保留器。 于是有人试了。真有人试了。 2024年9月,在瑞士沙夫豪森,一位64岁的美国女性走进了Sarco舱。据现场人员回忆,她神色平静,没有明显焦虑。装置启动后,工作人员远程观察着心跳、呼吸和体征的变化。 几分钟后,按理说,该“安详离世”了。 但现场却记录下了奇怪画面。她的腿屈起,双臂出现抖动。监控显示,按钮按下后,她并未马上昏迷,而是在痛苦中挣扎了将近30分钟。 6分钟时,系统开始报警。15分钟后,舱内气压依然不稳定。30分钟过去,才宣布她“正式死亡”。 没有人说得清这30分钟发生了什么,但更多细节开始浮出水面。 尸检报告来了,震惊所有人。她的颈部,有勒痕;双手紧握,指甲内嵌有血丝;鼻腔有明显出血。这与“安乐死”的设定严重不符。 这不是沉睡而死,而像极了极度痛苦中的窒息。 媒体炸锅。“骗局”“谋杀”“人道主义崩塌”的质疑声接踵而来。 瑞士方面起初试图解释,说是设备故障,或是病人体质特殊。但很快第二份尸检报告被披露,确认死者在死前曾有挣扎动作,且喉骨存在压迫迹象。 而就在那几天,一位男性体验者也身亡。方式相同,设备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这一次更谨慎了,但尸体上依旧发现了异常淤青。 更令人不安的,是执行机构“The Last Resort”负责人的一通通电话。警方从录音中发现,他在首次按键失败后,曾多次遥控干预装置,并情绪激动地喊出“为什么还不结束?” 这些内容随后被用作关键证据,该负责人及团队核心成员被逮捕,Sarco被全面停用,瑞士联邦司法部也介入调查。 调查中,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事实被确认:所谓“安乐死”,实际并未实现真正的快速、无痛终结;部分装置存在程序跳转延迟,按键反应滞后,甚至出现人为干预痕迹。 更严重的是,有些患者并不具备自主选择能力,或在精神状态未评估清楚的前提下使用了Sarco。 至此,一场关于“科技安乐死”的美梦彻底破碎。 公众的愤怒不止针对设备,而是整个系统的冷漠。在所谓人性化的设计背后,是一台台没有温度的机器,是一张张被签署却未被真正理解的“同意书”。 回过头看,从2017年Sarco概念提出,到2021年在瑞士合法化落地,它一路高歌猛进,很少遭遇真正的拷问。人们只看到了那颗按键的“解脱”,却忘了谁在背后控制电路,谁能决定终点。 而如今,疑云层层揭开,争议一波又一波。有人质疑Sarco是包装过的谋杀工具,有人指责这是对“死亡自主权”的彻底背叛。 更令人焦虑的是,那些已经离开的生命,是否都真正如愿以偿?是否都拥有“体面死亡”的权利? 这个问题,至今没有答案。 或许,死亡从来不是一颗按钮那么简单。或许,真正的人道,并不该由机器来定义。 而那些躺进Sarco舱的生命,无论是否痛苦,都已经永远无法讲述自己的故事了。

0 阅读:158
古往剖析所

古往剖析所

剖析古往,解读历史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