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野鸡泛滥成灾,为何很少有人吃?当地农民直言:“别说吃了,我们甚至都不敢招惹它! 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多个地区都报告类似问题,野鸡已成为农业大害。政策上,从2000年起,环颈雉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单,目的是维护生物多样性,避免滥捕。但这也让野鸡有了保护伞,哪怕泛滥,也没人敢抓。抓了可能罚款几千元,甚至拘留判刑。村里有例子,一户抓几只就被罚,还上新闻,从此大家更小心。农民尝试物理办法,如设稻草人、拉网或放爆竹,但效果差,野鸡适应快,嗅觉灵敏,总能找到漏洞。 过去东北人爱吃野鸡炖蘑菇,那道菜是过年标配,肉质鲜嫩,营养高。但现在情况变了,国家保护野生动物法规严格,野鸡虽多,却不能随意捕食。资料显示,野鸡一度因过度捕猎而减少,后来保护政策实施,数量反弹过猛。农民损失大,却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看着庄稼被毁。生态失衡是根源,人为活动扩大,破坏了自然链条。野鸡天敌少,食物充足,就成了强势物种。 类似情况在其他地方也有,比如澳大利亚兔灾,美国亚洲鲤鱼入侵,都因引入或失控导致生态危机。东北野鸡问题暴露政策盲区,保护本意好,但一刀切忽略本地实际。农民反映,野鸡不光吃粮食,还刨苗踩地,留下一地狼藉。尝试用反光镜或养狗巡逻,成本高效果有限。有些地方野鸡数量达百万级,影响农业生产。搜索结果提到,中国农村野鸡最多800万只,东北占比大,却无人敢吃。原因就是法律红线,碰了麻烦大。农民直说,惹不起,躲还来不及。 农民生活受影响大,每年损失经济价值不小。野鸡泛滥让种植成本升,有些人改种其他作物,或放弃边角地。政策虽有,但执行中缺乏灵活,如允许有限捕杀控制数量。可现实是,举报机制严,农民怕被罚,不敢冒险。资料显示,野鸡过去是“三有”动物,即有益、有经济价值、有科研价值的野生动物,受野生动物保护法管辖。 东北野鸡分布广,靠山吃山的人曾开发多种吃法,但现在这些传统断了。生态恢复需科学,单纯保护易纵容泛滥,最终害了农民和平衡。国外教训多,需有序治理。东北野鸡问题已成热点,媒体报道频频,农民呼声高。但改变慢,野鸡还在闹。农民说,吃不起赔不起,只能忍着。搜索资料强调,野鸡虽小,危害不小,需调整策略。保护多样性没错,但不能让野生动物过剩影响民生。野鸡成灾,提醒人们活动须有度,别破坏自然机制。
野生动物摄影师捕捉到一个完美瞬间:一只老鼠在被捕食者抓住的同时看向镜头。
【7评论】【3点赞】
牛马双铭
实际上野鸡真不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