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新四军参谋带着2个伤员打游击,3人总共才1条枪,谁知短短4年,这个参

趣叭叭呀 2025-07-23 14:47:49

1941年,新四军参谋带着2个伤员打游击,3人总共才1条枪,谁知短短4年,这个参谋,就把队伍壮大了百倍,4年时间就扩充了800余人!

1941年的春天,皖南的山里冷飕飕的。

刘奎带着两个受了伤的战士,深一脚浅一脚地钻着林子。

他们仨,身上就带着一条枪、七块大洋和几十颗子弹,这就是从皖南事变突围出来后,留在当地打游击的全部家底。

敌人的搜山队伍离得很近,枪声时不时在林子里啪嗒几下响起来。

当兵的这条路,刘奎走了不少年头。

小时候给地主放牛,十六岁碰上了闹革命的热潮,入了农协会。

1928年,他跑到湖南平江,成了红五军的一员,领到了人生第一杆长枪。

在长沙打仗那会儿,他抱着机关枪,硬是冲过了敌人的铁丝网,结果子弹打穿了胳膊和胸口脖子,是战友把他从死人堆里背出来的,这是他九次负伤的头一回。

后来在打吉安的时候,敌人又是用铁丝网拦路,红军被挡住了。

他这人鬼点子多,买来二十多头大水牛,牛尾巴上捆上浇了油的破布棉絮,点火一烧,受惊的牛群哗啦啦冲垮了工事,他带着人就杀进城去了。

可惜那回一块弹片崩过来,把他嘴巴打烂了半边。

抗战一起,他进了新四军,在叶挺将军手下当作战参谋。

可惜好景不长,部队往北边转移的关口,遭了大埋伏。

七天七夜的血战,他眼睁睁看着政治主任袁国平被子弹打倒,咽了气。

他忍着难受,和战友草草掩埋了袁主任。

后来又冒着天大的风险,找到了军部首长项英、周子昆的遗体,用身上破旧的军装裹起来,悄悄藏进了山崖的石缝里。

主力部队决定想办法渡过长江去,要留人继续在皖南战斗。

刘奎第一个站了出来,说:“有我在这儿,皖南这革命的火,就灭不了!”

就在泾县濂坑这么个地方,游击队重新拉起来了。

刚开始就八个人,算上刘奎自己。

大白天他们不敢暴露,跟着当地老百姓上山砍柴、下窑背炭。

到了晚上,就找个山洞猫起来,借着月光练练怎么开枪打枪。

人少枪少,要活下去,要打仗,光躲着不行,得想法子弄枪弄子弹。

他们挑中了庙首的乡公所下手。

那天,四个有枪的游击队员装扮成押壮丁的乡丁,几个人大摇大摆走进了乡公所的祠堂。

里面二十几个敌兵正睡得香,还没摸到枪在哪儿,转眼就被收拾了,当了俘虏。

墙上挂的二十多支枪,一下全换了主人。

打开乡公所的粮仓分粮食那天,被他们顺手救出来的壮丁们,呜呜咽咽跪了满满一地。

后来打谭家桥,又用了巧劲儿。

战士们抬着一头大肥猪,假装给乡公所“送礼”。

那些乡丁,一个个围着猪肉正流哈喇子呢,游击队员突然从装猪草的筐子里拔出短枪,一举成功。 队伍里也出过叛徒。

一个叫汪延寿的,投靠了敌人。

这汪延寿手上沾过不少老百姓的血。

刘奎带着人连夜追到他老窝,这家伙听见动静,刚把脑袋从后门探出来想跑,砰的一声枪响,就被撂倒在臭水沟里,不动弹了。

游击的日子没一天安稳。

最惊险的是1943年冬天,又是叛徒坏事。

一个叫王昆山的通信员投敌,带着敌人进山围剿。

眼看敌人就要到跟前了,没办法,他心一横,眼一闭,从山崖边滚了下去。

老天爷算是开眼,半山腰上一棵老树把他给挂住了。

等醒过来,发现自己还活着,就拖着一条伤腿,慢慢爬进了一个猴子待过的山洞里。

靠啃野果喝山泉,硬撑了二十多天。

后来被老百姓发现救了。

下山后的头一件事,刘奎就带着队伍摸清了敌人的军火库,冲进去一把火给它点了,冲天的火光把半边天都映红了!

山里人都传,这刘队长是个“打不死”。

他们不仅打敌人,也帮老百姓。

吓得那边的伪军都传,碰上刘奎的队伍,比撞见阎王爷还叫人腿肚子发软!

到了成立沿江纵队的时候,当初带着两个伤兵、揣着一条枪、七块大洋钻山林的刘奎,手下已经是八百多号兵强马壮的战士了。

1947年,他带着两千多人的队伍,在长江沿线四处出击,搅得沿江的国民党守军日夜不安,觉都睡不踏实。

全国解放了,刘奎进了南京的军事学院深造学习。

在学院的课堂上,他总爱拿皖南这几年的经历当活教材,给学员们讲解游击战术。

1952年,他带着项英的儿子重回了老战场——泾县。

找到了当年藏匿项英等首长遗骨的那个石缝,动手从乱石堆里扒出了三具遗骸。

项英的儿子捧着父亲那布满弹孔的头骨,一下子就跪倒在地。

1958年,毛泽东主席到安徽视察工作,专门紧紧握住了刘奎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笑着说:“你就是那个让敌人连名字都害怕的游击专家呀!”

这个在战场上多次挂彩的老兵,最终在1979年的建军节那天,在合肥离开了人世。

后来在合肥的殡仪馆里,几位从太平县赶来的老汉,摸着刘奎的棺材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说:“当年不是刘队长带着我们打跑了土匪、分了田地,我们老哥几个,早就饿死在木广坑那个山坳里了……”

0 阅读:110

猜你喜欢

趣叭叭呀

趣叭叭呀

趣叭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