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男子花了200万人民币,在英国留学,成为了一名海归。不料,回国后,只找到一份月薪为4000元的工作。男子感叹,留学是份亏本生意,根本镀不了金,与国内的985和211大学毕业生想比,薪资待遇有云泥之别。男子有点后悔了! 近期,一则“英国留学三年花费近200万,回国仅找到月薪4000元工作”的消息引发热议。 这位留学生坦言,原本以为海归身份能让求职一路绿灯,没想到现实却给了沉重一击,无独有偶,在基础教育领域,类似的高投入低回报现象同样存在。 有家长分享,孩子小学六年花了30万辅导费,成绩却毫无起色,按这个趋势,到高中毕业辅导费可能高达60万,可孩子未来或许只能找到月薪两三千的工作,这些案例撕开了教育投入中的“性价比”困境。 这种困境的出现,与时代变化和教育生态的转变密切相关,二十年前,留学生回国就像“镀金”归来,企业往往不问专业和能力,仅凭“海归”标签就争相录用。 但现在,企业越来越务实,更看重留学生的毕业院校、专业实力和实际知识储备,国内985、211院校的毕业生反而更受青睐,因为企业知道,这些学生经历了长期的学习积累和严格的升学筛选,知识厚度更有保障。 而部分国外院校的问题也加剧了这种落差,有些学校把招收留学生当成盈利手段,只要学生在国外待满年限,甚至不用通过严格考试就能顺利毕业,“海归”标签成了花钱就能买到的“流水线产品”,导致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在基础教育端,一些教师用“孩子很聪明就是不用功”的说法,让家长陷入报班狂热,即便辅导费打了水漂,仍抱着“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的心态持续投入。 高投入低回报的教育模式,正在对个人、家庭和社会产生多重影响,对个人而言,那位留学生面对200万投入和4000元月收入,不吃不喝也要40年才能回本,而他归国时已30多岁,正常工作到70多岁才能勉强填平成本,这种落差让他满心后悔。 孩子们则被无尽的辅导班夺走了童年,本该玩耍的时光变成了辗转于各个课堂的奔波。 对家庭来说,压力更为直接,有些父母为了送孩子留学“砸锅卖铁”,却要面对孩子终身可能赚不回投入的现实,还有家庭把大部分收入投入辅导费,日子过得紧巴巴,最终却落得“孩子累、家长苦”的两败俱伤。 在社会层面,学历通胀愈发明显,有企业去年招聘还只要大专学历,今年连客服岗都要求本科,薪资却一分没涨,岗位还更少了。 企业对“海归”的态度也变得谨慎,担心部分人只是花钱“走流程”留学,而非真正积累了能力。 面对这样的现实,理性看待教育投入变得尤为重要,对个人而言,无论是留学还是升学,与其追逐“标签”,不如聚焦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企业需要的是能解决问题的实用型人才,扎实的专业知识、适配的技能储备,远比一张文凭或一个身份更有价值。 对家长来说,放下“望子成龙”的执念很关键,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走“高投入换高学历”的路子。 与其盲目跟风送留学、报辅导班,不如多关注孩子的兴趣和适配性,避免让家庭陷入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困境。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不是一场“投入必求高回报”的交易,无论是留学还是基础教育,只有回归“学有所获、学以致用”的初心,才能让教育投入真正发挥价值,避免在“高成本低产出”的迷局中越陷越深。
上海,一男子花了200万人民币,在英国留学,成为了一名海归。不料,回国后,只找到
皇甫勇来说事
2025-07-23 12:44:5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