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2015年,时任巴东县县长的刘冰在入狱前,对清华出身的陈行甲说道:“你不会做官,

2015年,时任巴东县县长的刘冰在入狱前,对清华出身的陈行甲说道:“你不会做官,这样当官是当不久的。”果不其然,第二年,陈行甲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后,选择裸辞,而辞职背后的真相,却令人震惊不已…… 2015年的湖北巴东县,隶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长江三峡腹地,山高路险,经济底子薄。当年GDP仅88.85亿元,人均不到1.77万元,远低于全国水平。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农业是支柱,工业几无基础,交通不便拖累发展。水电和矿产资源虽存潜力,但受制于技术和资金,难有起色。这样的环境下,官场生态复杂,腐败问题根深蒂固。工程项目审批、资源分配等环节,常被官员当作谋私的工具,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利益网。2009年的“邓玉娇事件”曾将当地官场乱象推上风口浪尖,也让上级决心整治。 2011年,陈行甲空降巴东任县委书记。这位1971年出生、拥有清华大学硕士学位并曾赴芝加哥大学深造的官员,带着反腐和扶贫的双重任务上任。他提出“干净、自强”的施政目标,力推透明治理,严查项目资金,试图打破旧有规则。而刘冰,1963年生于湖北来凤,长期扎根巴东,历任副县长、县长等职,深谙本地官场套路。他靠人脉和利益交换推动工作,尤其在工程项目中操作空间大。本寄望接任县委书记的他,却被外来的陈行甲截胡,两人的矛盾由此埋下伏笔。 2015年8月,刘冰因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证据显示,他不仅涉贪,还销毁证据、对抗审查,最终被开除党籍,移送司法。那年8月的一个午后,在他即将被押进监狱的前一天,他提出见陈行甲最后一面。这不是寻常请求,而是积怨已久的爆发。两人会面时,刘冰满腔怒火,指责陈行甲不懂官场规则,预言其仕途无望。这场对峙,既是个人恩怨的宣泄,也是两种为官理念的碰撞。 刘冰的恨,源于陈行甲的反腐行动。陈上任后,严查工程项目和资金流向,直接威胁刘冰的利益网络。刘冰习惯的灰色操作被掐断,权力受限,甚至暴露了他的贪腐事实。调查中,刘冰的对抗姿态加重了罪责,但他将这一切归咎于陈行甲,认为后者不按“规矩”办事,毁了他的仕途。而陈行甲则坚信,反腐是为民谋利,哪怕得罪人也在所不惜。 陈行甲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老练”官员。他带着理想主义色彩治理巴东,不仅查腐,还推改革。他力促农村信息化,开通免费Wi-Fi,发展电商助农增收;发起“干部结穷亲”活动,要求干部深入贫困户,解决实际问题。这些举措让部分百姓受益,却也触动了不少人的奶酪。他的强硬作风得罪了地方势力,甚至部分上级领导。2016年9月,任期结束时,他主动辞去公职,离开巴东。 离开官场后,陈行甲未沉寂。2017年8月,他在深圳创立恒晖公益基金会,专注救助贫困地区重病儿童。他发起“联爱工程”,为白血病患儿筹措医疗费,探索破解“因病致贫”的路径。这延续了他在巴东的为民初心,只是换了战场。 刘冰的命运则无悬念。2016年6月,他被开除党籍,同年9月因受贿罪被立案,最终锒铛入狱。他的案件震慑了巴东官场,成为反腐标本之一。但他临狱前的愤怒,也让人看到人性复杂的一面——他并非一味否认罪行,而是将落马归因于陈行甲的“不近人情”,透露出对权力失去的极度不甘。 陈行甲与刘冰,一个选择原则,一个迷失权术。他们的对峙,映照出官场的多重面孔。巴东的贫困与腐败交织,给了刘冰钻营的空间,也给了陈行甲施展的舞台。但结果迥异:刘冰身陷囹圄,陈行甲虽离官场却未放弃理想。这让人不禁反思,为官者如何在权力与责任间抉择?是随波逐流谋私利,还是顶住压力为公义? 陈行甲的坚持付出代价,却也留下痕迹;刘冰的堕落虽一时得利,最终自食恶果。官场如棋局,规则暗藏,考验人性。两人故事提醒我们,权力是把双刃剑,用得好能造福一方,用不好则害人害己。

评论列表

用户72xxx59
用户72xxx59 10
2025-07-22 21:14
刘冰说的是事实!
龚子歌
龚子歌 5
2025-07-22 21:13
刘冰出狱后,会不会找陈行甲的麻烦哦?

用户10xxx56 回复 07-23 03:07
不会 对陈行甲来说 出名意味着安全 这关乎到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