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56年26岁的刘思齐和母亲张文秋在莫斯科的留影,张文秋(右四)和长女刘思齐(中间拎包者)在莫斯科红场参观列宁墓。 1956年,莫斯科红场,一张母女合影定格在列宁墓前。26岁的刘思齐手拎布包,目光坚毅,母亲张文秋站于右侧,沉稳从容。这不仅是亲情的瞬间,更是革命家庭在异国他乡的见证。刘思齐为何远离故土求学?张文秋又因何踏上苏联土地?照片背后,是失去挚爱的悲痛、求知的坚持与事业的奉献。让我们揭开这段历史的悬念,走进她们不平凡的人生。 刘思齐,1930年3月2日生于上海,是张文秋与刘谦初的长女。父亲刘谦初是中共早期领导人,曾任山东省委书记,1931年被国民党枪决,年仅34岁。母亲张文秋,1903年生于湖北京山,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在武汉结识毛泽东与杨开慧,建立深厚友谊。1938年,刘思齐在延安被毛泽东收为干女儿,两家关系更加紧密。 1949年,19岁的刘思齐与毛泽东长子毛岸英结婚。毛岸英1922年生于湖南长沙,母亲杨开慧1930年遇害,他曾辗转上海、苏联,历经磨难。婚后,两人短暂相伴,毛岸英投身新中国建设。然而,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他志愿参军,任志愿军司令部机要秘书兼俄语翻译。同年11月25日,毛岸英在朝鲜平安北道大榆洞遭空袭牺牲,年仅28岁。 毛岸英的牺牲让刘思齐陷入巨大悲痛。20岁的她失去丈夫,未来一片迷雾。毛泽东深知儿媳的痛苦,建议她赴苏联留学,以学习和环境转换缓解伤痛。1955年9月,刘思齐进入莫斯科大学数学系,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求学生涯。她专攻数学,试图在学术中找到生活的支点。 张文秋在新中国成立后投身社会事业。1953年,她担任中国盲人福利会总干事,负责为盲人提供教育、就业与生活支持。这是一项从零开始的工作,她凭借革命精神与毅力推动事业发展。1956年,苏联盲民协会邀请她访问苏联及东欧六国,学习盲人福利经验。张文秋欣然前往,既为工作,也为探望在莫斯科求学的女儿。 1950年代初,中苏关系处于蜜月期。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成为重要的技术与经验来源。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两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广泛合作。苏联援建中国156个重点工业项目,同时接收大量中国留学生。刘思齐的留学正是这一背景下的缩影。莫斯科大学作为苏联顶尖学府,吸引了众多中国学子,她在此学习数学,体现了两国学术交流的深度。 张文秋的访问也与中苏合作密切相关。苏联在盲人福利领域起步较早,建立了一套包括盲文教育、职业培训与社会保障的体系。中国盲人福利会刚刚起步,亟需借鉴国际经验。张文秋此行旨在学习苏联模式,为国内盲人事业奠定基础。1956年,中苏关系尚未因意识形态分歧恶化,这为母女在莫斯科的相会提供了历史契机。 1956年秋,刘思齐与张文秋在莫斯科红场相聚。红场是苏联的政治文化中心,占地约73,000平方米,北邻莫斯科河,南有圣瓦西里大教堂,东侧为GUM百货,西靠克里姆林宫红色城墙。列宁墓位于红场中央,1924年列宁逝世后建成,以红色与黑色花岗岩为材,象征革命精神。那日天气晴朗,秋阳温暖,红场鹅卵石地面映衬着人流,气氛庄严肃穆。 刘思齐时年26岁,在莫斯科大学已学习一年。她身穿灰色大衣,手拎深色布包,毛帽遮住额头,适应了莫斯科的秋寒。张文秋率访问团前来,身着黑色长大衣,围巾松搭肩头,头发盘起,尽显干练。她们随团参观列宁墓,墓前卫兵步伐整齐,访客队伍缓缓前行。墓内光线昏暗,空气凉爽,列宁遗体置于玻璃棺中,墙壁简朴,令人肃然起敬。 合影时,刘思齐站在中间,手持布包,微微侧头看向母亲。张文秋位于右侧第四位,背脊挺直,双手自然下垂。背景中,克里姆林宫红墙与圣瓦西里大教堂圆顶清晰可见。这张照片定格了母女重逢的瞬间,也记录了她们在异国的足迹。 访问结束后,张文秋继续东欧行程,考察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盲人学校与康复中心。她记录下教育方法、职业培训与辅助技术的细节,回国后融入中国盲人福利会工作。她推动盲文教育、建立福利工厂,改善盲人生活,直至1982年离休。2002年7月11日,张文秋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刘思齐于1957年9月完成学业回国,被分配至解放军工程兵某部从事翻译工作。她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展现了扎实的学术功底。1962年2月,她与空军学院教员杨茂之结婚,育有两子两女,长子名杨小英,以纪念毛岸英。她后在军事科学院工作,直至退休,多次参与纪念毛岸英的活动,如1959年与妹妹邵华赴朝鲜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