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没感冒,却总觉得鼻咽黏糊糊,清嗓子成了习惯性动作;吃点冰水果、凉菜,当天喉咙就更堵,痰也变多,还总畏寒怕冷;关节不红不肿,却活动不利索,阴雨天更明显,这是很多中年人的常态。 今年的6月27号,有个42岁的男性患者找到我,虽然他长期在深圳,但已经被畏寒怕冷困扰了十几年,鼻腔和喉咙黏满了痰,一吃冷的痰就能吐一大口;长期手关节不灵活,但又查不出原因;面诊时他舌头胖大,覆着一层厚厚的白腻苔,这正是痰湿困住肺脾的模样:脾阳不足,水湿化不成津液,反倒成了黏痰堵在鼻咽,而阳气不足就易畏寒,湿邪滞在经络,关节自然不利索。 针对他的情况,我开出了以温化湿痰、疏通经络为主的方药:比如方中用荆芥穗和防风辛温解表,温化寒痰;还有白芷、紫苏叶这两味辛温通窍药,专门通鼻子和喉咙痰滞;法半夏、陈皮、瓜蒌这些是化痰的主力,从根源上减少痰浊生成;同时运用桔梗把痰往上引,升提肺气,泽泻把湿往下排,利水渗湿,一升一降,让痰有去无回;再加入桂枝温通经脉,解关节郁滞。 全方紧扣“肺脾湿滞、阳气不展”的核心病机:既用温药助阳运化,又用通窍药化解局部痰阻,更兼顾关节经络的疏通。服药十剂后,7月16号再次复诊时, 患者整个人的状态轻快了不少。他很惊讶:“鼻咽部的粘滞感减轻了大半,早上起来不用再拼命清嗓子了,喉咙轻松了不少,手指明显比之前灵活!” 再看他的舌象,舌面的白腻苔变薄,舌体胖大也有所改善——这些都是痰湿渐化、阳气渐展的好兆头!其实并没有什么神奇,处方不局限于“治痰”或“治关节”,而是抓住“肺脾阳气不足、痰湿内停”的根本,通过温化湿邪、疏通经络,让身体的气机重新顺畅起来,这一来,痰自消,痛自减! 从十年顽疾到十剂显效,这个患者的经历印证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智慧。对于痰湿引发的慢性问题,只要找到痰湿生成的根源,通过温化、疏通、调补相结合,就可以回归“清阳升、浊阴降”的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