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城口县北屏镇农文旅综合收入突破1亿元,村集体经济平均增速达42%,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58%,成功打造了可复制的山区乡村振兴模式。这个大巴山深处的乡镇正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生态价值的高效转化,让北屏镇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松柏村村民张建国的生活变迁,正是这场变革最生动的注脚。2024年,北屏镇旅游综合收入达8870万元,其中62%的贡献率来自生态景观,这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像张建国一样的村民生活的改善。打锣岩、四季果园两大景区的辐射效应尤为显著,不仅带动周边2个村集体年均增收30万元,更让200余户农户通过“资源变资产”的入股方式成为景区股东,户均分红达2800元,昔日的“愁收入”已被如今的“聚宝盆”所取代。
这样的转变并非偶然,而是一系列改革举措精准发力的结果。北屏镇首先从环境提质入手,以“微改造”激活旅游价值,投入150万元提升15处节点景观,实现了“零拆迁、低成本、高回报”的良好成效;与此同时,“国字号”品牌的赋能让发展底气更足,国家卫生乡镇等荣誉与大巴山自然保护区形成IP联动,直接推动客房均价升至180元,旺季入住率超90%;而“全民股东”机制的推行,则通过“三变”改革构建起“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仅2023年就带动136户发展庭院经济,户均增收2.5万元,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于民。
在激活生态价值的基础上,北屏镇进一步挖掘文化底蕴,通过“十坊百家千院”计划让非遗技艺焕发新生。当地深入挖掘熏制腊肉、酿制五味子酒、漆器制作等12项非遗技艺,培育出46家森林人家、15个乡村工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前店后坊”产业格局。太平社区的“老腊肉工坊”便是其中的代表,通过直播展示古法熏制技艺,线上销售占比达40%,让城口老腊肉远销川渝地区。近年来,北屏镇成功撬动2500万元社会资本投入改造,培育出“北屏漆器”“城口老腊肉”等3个地理标志产品,46家森林人家平均年收入达25万元,带动217人实现就业,文化赋能的效应持续显现。
产业融合的深化,则让北屏镇的发展路径更加多元。通过“农业+”的创新模式,当地打造千亩果蔬基地,推出“认购一棵树”定制服务,年吸引亲子游客8万人次;“漆艺+研学”“农耕+共享菜园”等12种新业态的开发,让单日研学团队接待量可达500人。不仅如此,北屏镇还巧妙利用海拔落差建设“云中步道”“森系民宿”,构建起立体游玩场景,同步开发的“梯田礼物”伴手礼系列年销售额达60万元。“北屏电商助农”直播的开展更让农产品插上了翅膀,单场观看量超50万人次,2024年7月以来销售额累计达2000余万元,线上线下的联动让产业活力全面迸发。
北屏镇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三年将实施“三个倍增计划”,到2027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2亿元、庭院经济主体增至200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至65%的目标。
从制度创新到场景创新再到运营创新,北屏模式成功破解了山区发展“靠天吃饭”的难题,为秦巴山区乃至全国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改革样本。站在松柏村云染山房观景台极目远眺,青山云海与漆艺工坊相映成趣,游客的欢笑声与山间清风交织在一起。这场发生在大巴山深处的变革,正以鲜活的实践,书写着新时代“山乡巨变”的生动注脚。(城口县北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