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兵是战争之神”,俄乌战争又一次验证了这句名言。俄乌战争,是二战后规模不是最大、但却是伤亡人数最多的一场战争。虽然具体数据,众说纷纭,但双方各伤亡至少在几十万人以上。由于俄军拥有优势火力,乌军的伤亡会更大。这从双方战俘和遗体交换的巨大差别比较,就可见一斑。历次战史上的量化分析表明,各式火炮、坦克和导弹造成的伤亡最大,约占总伤亡的75%以上;其次是空中轰炸;再次是战场厮杀。统计表明,在1979年初,中越边境战争中,越军有超过10万人阵亡。其中约85%以上,都是被我军各式火炮、火箭炮炸死的。越军战后回忆说,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猛烈的炮火。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依然保留独立炮兵建制的国家。如今,我军拥有的各式火炮和火箭炮的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任何国家。 俄乌战场日均炮弹消耗峰值达6万发(北约2023报告),远超海湾战争日均3000发。火炮杀伤占比达82%,其中俄军凭借152毫米"姆斯塔河"榴弹炮集群火力,在顿巴斯创造单日摧毁乌军19个据点的记录。 俄军"动物园-1M"反炮兵雷达定位时间缩至12秒,引导火力反击仅需40秒。乌军缺乏对应系统,导致其美制M777榴弹炮战损率高达47%(开源情报Oryx统计),暴露传统炮兵在现代电子对抗下的生存危机。 中国PHL-191箱式火箭炮实现"火力革命",8联装370毫米制导火箭弹射程350公里,圆概率误差≤5米。对比俄"龙卷风-S"火箭炮(射程120公里/误差30米),技术代差已跨越两代。 乌军使用"海马斯"火箭弹单发成本15万美元,俄军老式122毫米炮弹仅800美元。但俄凭借数量优势(月产200万发炮弹),以30:1的消耗比压制乌军火力。印证克劳塞维茨"数量是战术基础"的战争铁律。 中美俄正发展智能化炮兵:中国车载155毫米卡车炮实现"停车-开火-撤离"90秒完成,比传统牵引炮快6倍。结合无人机校射,火力响应时间压缩至3分钟内,传统炮兵阵地战模式正被机动猎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