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美富国银行高管毛晨月在入境中国后离境受阻,美方反应第一次出奇的平静而低调。 这位

美富国银行高管毛晨月在入境中国后离境受阻,美方反应第一次出奇的平静而低调。 这位同时担任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副主席的高管,按理说应该享受“金融外交家”的待遇,却突然在海关被按下了暂停键。 令人玩味的是,美国政府这次罕见地没有像对待孟晚舟那样掀起舆论风暴,而是选择了“装聋作哑”。 富国银行悄悄暂停所有员工赴华行程,白宫发言人用“保护隐私”四个字打发了记者,连一贯喜欢在推特上放炮的美国议员们也集体失声。 这种一反常态的平静,就像暴风雨前的宁静,反而让这场无声的博弈更显惊心动魄。 就拿这事件本身的蹊跷之处来说。国际保理业务说白了就是企业赊销时的“信用中介”,但这个看似普通的金融工具,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却可能成为暗流涌动的灰色地带。 2024年中国跨境贸易融资规模突破1.2万亿美元,其中通过国际保理渠道完成的占比超过37%,而富国银行作为全球保理业务的头部玩家,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高达19%。 这种深度绑定意味着,一旦毛晨月的业务被查实存在违规操作,可能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掀翻整个供应链。 比如2023年某美资保理公司因协助中国企业转移外汇被中国监管部门处罚,直接导致其在华业务萎缩60%。 还有美方反应的诡异逻辑也让人费解。对比2018年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时美国朝野的“群情激愤”,这次简直判若两人。 当时美国司法部动用《反海外腐败法》大做文章,甚至不惜绑架盟友加拿大的司法独立性。 而这次面对同样涉及跨境金融的案件,美国政府却突然患上了“失语症”,这背后其实暗藏着几重算计:2024年中美货物贸易额达到6883亿美元,美国从中国进口的锂电池、稀土等关键物资占比超过70%,这种“命脉级”依赖让美国不敢轻易玩火。 不仅如此,美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小院高墙”政策也正遭遇反噬——2024年中国半导体设备进口额逆势增长22%,其中34%来自日本和荷兰,而这些设备中有60%的零部件需要从中国采购。 而美国财政部正忙着与中国谈判关税休战协议,要是因为一个高管的私人问题搅黄了价值万亿美元的贸易谈判,那才是真正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作为FCI副主席,毛晨月的工作涉及制定全球保理业务的游戏规则。 2024年中国通过FCI渠道完成的跨境保理业务规模达到420亿美元,占全球总额的28%,这个数据背后是中国从“世界工厂”向“全球信用枢纽”的转型。 如果美国在此时高调介入,很可能会刺激中国加速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在保理领域的应用。 2024年CIPS在东盟国家的使用率已经从2020年的12%跃升至37%,这种“去美元化”的趋势让美国如芒在背。所以与其大张旗鼓地对抗,不如低调处理,避免给中国提供加速替代的借口。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中美金融工作组的最新动态。2024年12月双方在南京举行的第七次会议上,不仅签署了保险业合作备忘录,还罕见地讨论了国际收支数据编制中的气候因素。 这种“技术性合作”的背后,是中美在金融领域达成的微妙默契——中国需要美国的市场准入,美国需要中国的资金稳定。 当富国银行的高管被限制离境时,美国财政部正在与中国人民银行协商扩大人民币在美清算行的规模,这种操作,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利益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