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主持人的言论折射出对雅鲁藏布江工程的战略误读。该工程实为科学规划的国家级清洁能源项目,总投资1.2万亿元建设5座梯级电站,装机容量达6000万千瓦,年发电量3000亿千瓦时,可满足3亿人口用电需求,并替代9000万吨标准煤,助力碳中和目标。其经济效益与环保价值均经过严密论证。 所谓"水源武器化"指控缺乏事实支撑。工程采用径流式发电模式,90%设施置于地下隧洞,水流全部回归河道,对下游水量影响不足2%。中方更建立跨境水文数据共享机制,承诺保障不低于天然流量10%的生态基流,凸显负责任态度。 印度担忧实为"以己度人"的投射。2025年5月,印度水资源部长宣称"不让一滴水流进巴基斯坦",导致巴70%农田灌溉瘫痪;1975年恒河法拉卡水坝更造成孟加拉国大规模干旱。此类操作与中方"雨季蓄洪、旱期放水"的减灾理念形成鲜明对比。 科学数据揭示合作红利。研究表明,雅鲁藏布江出境水量仅占布拉马普特拉河总量的19%,工程调水规模仅占全流域5%。若印方接受联合调度,其阿萨姆邦洪灾损失可减少40%,相当年挽回15亿美元。 工程将重塑西藏发展格局。除年创200亿元财政收入外,配套交通网将林芝至墨脱通行时间从12小时压缩至3小时,创造12万就业岗位,推动财政自给率从31%升至58%,彻底激活边疆经济造血能力。 作为深耕地缘政治的观察者,我认为印度将基建工程泛安全化的做法,既错失区域水电协同发展机遇,又暴露其"水霸权"思维定式。中国以透明数据与技术共享化解猜忌,恰恰为全球跨境河流治理树立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