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B-2轰炸机是中国克星?它能吓退几乎所有对手,但对中国它最多只有一次机会!说白了,现在全球最顶尖的轰炸机,一个是俄罗斯的“白天鹅”,另一个就是美国的B-2轰炸机,然而如果把这俩战机对比下 B-2轰炸机自1997年服役以来,始终被视为美国空军的“王牌”。 它的飞翼式布局与隐身涂料将雷达反射截面积压缩至不足0.1平方米,仅相当于一只飞鸟,配合11100公里的航程与空中加油能力,理论上可实现“全球到达、全球投弹”。 2025年6月美军对伊朗核设施的打击行动中,7架B-2从本土起飞,经18小时飞行、多次空中加油后突入伊朗领空,完成摧毁任务后全身而退。 这次行动虽然看着完美,但是其暴露了了缺点。 B-2隐身性能虽强,但不是没有办法发现它。 中国已构建起由天波超视距雷达、米波反隐身雷达、预警机与卫星组成的多层探测网。 例如,西北地区部署的JY-27A米波雷达,曾成功探测到F-22战机,证明隐身飞机并非“不可见”。 更关键的是,中国“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与彩虹-7隐身无人机的组合,可对B-2的起飞基地与空中加油机实施远程打击。 若B-2试图突防,其隐身优势可能因加油机被摧毁而丧失,甚至未进入中国领空便已失去作战能力。 B-2的最大飞行速度仅0.95马赫,远低于图-160的2.05马赫;最大载弹量23吨,仅为“白天鹅”45吨的一半。 这种“偏科”设计使其在面对中国防空体系时,突防手段单一,一旦隐身被破,几乎无还手之力。 与B-2的“隐身突防”不同,图-160选择以速度与载弹量碾压对手。 这款全球最大的战略轰炸机,最大起飞重量达275吨,可携带12枚Kh-101巡航导弹或“匕首”高超音速导弹,航程16000公里,一次空中加油即可实现全球打击。 其2.05马赫的飞行速度,远超多数防空导弹的拦截包线,配合可变后掠翼设计,可在高空超音速突防与低空亚音速渗透间灵活切换。 但“白天鹅”的弱点也非常明显,其庞大的体型与白色涂装虽赋予“空中美男子”的称号,却也使其成为雷达与红外探测的“显眼包”。 在面对中国防空体系时,图-160的突防成功率取决于能否在敌方反应前完成攻击。 中国红旗-9B防空导弹的射程达260公里,配合S-400系统,可构建起纵深达400公里的防空网,足以对“白天鹅”形成有效拦截。 此外,中国歼-20战机与空警-500预警机的组合,可在图-160进入防空区前实施远程截击,使其超音速优势难以发挥。 中国防空体系的升级,使传统轰炸机的突防模式面临“降维打击”。 天链卫星系统可实现全球实时监控,吉林一号光学卫星群具备10分钟重访能力,配合无侦-8高空高速无人机,可对敌方轰炸机起降基地实施24小时监视。 空警-500预警机搭载数字阵列雷达,探测距离达600公里,可同时跟踪1000个目标。 地面部署的JY-26远程雷达,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距离超过300公里。 红旗-19反导系统可拦截高超音速目标,红旗-26舰载防空导弹具备抗饱和攻击能力,配合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可对敌方空中加油机实施“源头打击”。 例如,在2025年7月的台海演习中,中国模拟对B-2与图-160的拦截:当敌机进入防空识别区时,歼-20率先实施超视距攻击,同时东风-17打击其后方加油机,迫使轰炸机因燃油不足而放弃任务。 这一场景,正是中国防空体系对传统战略轰炸机的“降维打击”。 美国B-21“突袭者”作为B-2的“经济版”,虽隐身性能更强,但单价仍高达7亿美元,且面临中国反隐身雷达的挑战。 其设计更注重多任务能力,可执行电子战、情报侦察等任务,但作为轰炸机的核心突防能力并未质变。 俄罗斯图-160M2通过换装NK-32-02发动机与新型航电系统,试图重夺速度优势,但中国高超音速导弹的发展已使其超音速突防模式过时。 例如,“锆石”高超音速导弹虽可突破现有防空网,但中国正在研发的“红旗-29”反导系统,已具备拦截高超音速目标的能力。 B-2与图-160的对比,本质上是隐身技术与超音速技术的路线之争。 但在中国防空体系面前,这两种技术均面临“一代技术、一代体系”的挑战。 B-2的隐身优势虽强,却难逃中国反隐身雷达的“火眼金睛”,图-160的速度优势虽猛,却难突破中国防空网的“天罗地网”。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