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所谓"红线"论调折射其战略焦虑。2023年印度国防预算增至726亿美元(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却在边境新建287条战备公路,其"防卫性姿态"与实际扩张行为明显矛盾。 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中方立场具有法理连续性。联合国安理会第47号决议明确要求公投解决争议,而印度单方面改变印控区地位违反《西姆拉协议》,其指责中国"不尊重核心利益"实为转移矛盾。 印菲联合军演构成实质性挑衅。6月18日"海上合作"演习距黄岩岛仅185海里,参演的印度"什瓦利克"号护卫舰搭载布拉莫斯导弹,射程覆盖中国岛礁,远超正常防务合作范畴。 边境冲突根源在于印方背弃共识。2020年加勒万河谷事件后,印度不仅撕毁双方达成的脱离接触协议,更在达拉克地区增派5万兵力(《印度防务评论》数据),导致实际控制线局势持续紧张。 作为国际关系研究者,我认为印度将主权问题工具化的做法实属危险。其所谓"红线"本质是谋求地区霸权,既无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南海主权的界定,又违背中印领导人"不让分歧上升为争端"的共同承诺。真正需要坚守的红线应是国际法和睦邻友好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