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9月25日,原军统少将主任、抗日将领、起义将领何际元在长沙市被处决。 1950年9月25日,长沙一声枪响,一位抗日名将的生命戛然而止。这个人叫何际元,军统少将,黄埔五期毕业生,曾在敌后战场击毙日军千余人,获得过罗斯福亲笔签名照片。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还曾多次暗助中共,主动起义投诚,最终却死在了镇反运动中。34年后,湖南省高院为他平反,认定原判“属于错判”。 1908年,何际元出生在湖南宁乡草冲乡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族叔何叔衡是中共创始人之一。 少年时代的何际元在云山高等小学就读,后来进入宁乡甲种师范学校。在这里,他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老师谢觉哉。谢觉哉不仅是教育家,更是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5年,在谢觉哉和何叔衡的共同推荐下,17岁的何际元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步兵科,与他同期的还有后来的军统头子戴笠和郑介民。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因为曾经参与农民运动,他被拘留审查。幸运的是由于证据不足,最终被释放,得以完成学业。 1937年抗战爆发时,何际元已经是粤汉铁路护路大队长,负责保障这条重要运输线的安全。5年后,在戴笠的保荐下,他担任了军统别动军第四纵队少将指挥官。 这支部队的任务是深入湘鄂赣敌后开展游击战。何际元很快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才能,他独创的“麻袋套俘”战术让日军防不胜防。 所谓“麻袋套俘”,就是让队员伪装成农民,趁日军落单时用麻袋套住头部活捉。这种看似简单的战术却非常有效,甚至连三井洋行的职员春堂芳子都被生擒。 到1945年抗战结束时,何际元的部队累计击毙日军千余人,生俘1200多名。关押俘虏的宁乡长塘湾鱼塘成了当地百姓出气的地方,村民经常向塘中撒尿吐痰,发泄对侵略者的仇恨。 1944年的石潭之战是何际元军事生涯的高光时刻,当时他率领数十人遭遇十倍于己的日军围攻,凭借美式装备和地形优势,成功歼灭敌军200余人后突围。 这场战斗让随行的11名美国军事教官震撼不已,消息传回美国后,时任总统罗斯福夫妇亲自赠送签名照片和化妆箱以示表彰。 然而,身在军统的何际元却始终与中共保持着隐秘的联系。 1944年,他与地下党员汤匊中合办宗一复兴中学,专门聘请共产党员担任教师。 王震率领八路军南下支队经过湖南时,何际元主动让出通道,还释放了彭立人等6名地下党员。 这些举动让戴笠起了疑心,何际元险些就被处决了。好在他在抗日战场上的赫赫战功为他换来了一条命。 随着内战的爆发,何际元对国民党政权越来越失望。1948年,他担任交警总局训练班副主任时,曾协助局长周伟龙策划起义,但计划败露后只能潜回湖南。 1949年5月,眼看大势已去的何际元终于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他率部起义,成立了“湘中挺进纵队”,配合解放军牵制白崇禧部队。 长沙和平解放后,何际元的部队被编入陈明仁第21兵团,他本人担任少将高级参谋。 新中国成立后,何际元主动辞去所有职务,回到家乡宁乡务农。他以为低调的农村生活能让自己远离政治风暴,但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1950年镇反运动如火如荼,何际元因为宅院纠纷与南下干部发生冲突,被宁乡区政府以“历史反革命”罪名逮捕。 9月25日,这位曾经的抗日英雄被执行了枪决。他的妻子李素梅随后也遭到同样的命运,腹中的胎儿因此夭折,5个年幼的子女被分送给贫农家庭寄养。 悲剧并没有就此结束,直到1984年,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才撤销了对何际元的原判,认定他“起义后为人民做过有益工作”,正式恢复了他的名誉。 这份迟来的平反书写道:“原判属于错判,何际元虽有历史错误,但不构成犯罪。”34年的沉冤,终于得到了昭雪。 今天的宁乡流沙河镇为何际元立碑纪念,门楼上的楹联写着“振国魂强后代共兴中华,纠错案树丰碑同仇敌忾”,道出了人们对这位复杂历史人物的重新认识。 信源: (本文综合自湖南省高院判决书、黄埔军校档案、《湖南文史资料》及抗日老兵口述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