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右转机率大 亚太新变数 日本参议院20日的选举结果即将揭晓。根据民调及各方预判,自民党、公民党的执政联盟面临严峻挑战,支持度跌至两成的石破茂内阁下台机率不小。多间国际机构也看衰日本政经前景,评估高层政治动盪将导致日本金融市场表现雪上加霜。总之,无论选举结果如何,日本政经不稳将给亚太情势带来新变数。 石破内阁及执政联盟此次陷入困境,的确是“内忧外患”双重夹击的结果。内部的米价风波、减税与普发现金之争、政治献金丑闻,都令执政当局声望节节败退;而外部的川普关税战压力、美日经贸谈判卡关,加上疫后外国游客重新涌入引发基层排外思潮,不仅牵动日本经济表现与民众对执政党的观感,也令诸如“参政党”这种右翼民粹小党异军突起,恐将衝击日本传统政党格局。 如果从更宏观的政治週期角度来分析,日本国内政治至少在未来1~2年内仍会处于动盪期,“短命内阁”的基本特徵不会改变。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国内政治呈现“长—短”交替的週期特徵,与之相伴的便是稳定与动盪的循环:2001至2006年、2012至2020年期间,小泉和安倍先后长期执政,而其他时间段则是内阁频繁重组、首相频繁更迭的混乱期。 区别在于,2006至2012年的混乱期,前半段仍是自民党内部的动盪,后半段才是政党轮替、民主党短暂执政3年,而从安倍卸任后的近5年内,仍由自民党内各派系轮流坐庄,尚未出现政党轮替的状况。不过,以此次参议院选情来看,执政联盟席次有可能不过半,最大在野党“立宪民主党”的减税政见固然也具有一定吸引力,但目前日本社会对在野党翻转国会、时隔10多年重新掌权,既无期待、也无信心。 另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情势,是日美关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这是过去20年乃至更长时间都前所未见的,这种变化对日本国内政治的影响不容小觑。过去30多年来,日本奉行“安全靠美国、经济靠美中”的外交策略,即便日中关係再差也是“政冷经热”,而近期大陆解禁日本核灾区产品便是例证。进入川普时代,美日在经贸、安全的分歧正在史无前例地扩大,日本长期对美国的结构性依赖决定了一旦日美解构,日本更倾向采取政治右转、内聚自保的路线。 因此,此次选举不排除出现另一种结果,那就是自民党内右翼与异军突起的极右“参政党”相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右翼执政联盟,并推出右翼色彩鲜明的政治代言人组阁。而新内阁的外交政策有可能从民族、民粹主义寻求正当性,包括进一步解禁自卫权、迈向正常国家,形成以日本为中心的美中等距外交路线。 “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本是美日同盟的产物,但在安倍右翼历史观之下,被赋予了特殊历史情结。因此,若日本选后“新右翼”掌权,台湾料会获日本更多道义的支持,但实质支持如何,还要打上一个巨大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