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槐序姑娘,这里汇聚最动人的古诗词。 她名叫严蕊,活跃于南宋中期,是当时颇有声望的歌妓,同时也是一位才情横溢的女词人。 严蕊本名周幼芳,父亲周海曾是当地一名小官吏,收入尚算稳定,家境一度平稳。然而,命运多舛,周幼芳刚满六个月时,父亲突因病去世,家中顿失顶梁柱,生活顿时陷入困顿,母女两人面临严峻考验。 为了维持家计,幼芳的母亲将光棍陈必大招入门,作为上门女婿,原本希望他能分担抚养重担。却没想到,陈必大不仅游手好闲,还逐渐对周幼芳起了歹意。他见周幼芳容貌出众,聪慧伶俐,便请人教她琴棋书画,培养她成为“摇钱树”,准备将她推向风尘。幼芳十四五岁时,陈必大以亲戚家名义将她骗去,暗地里将她卖往台州,成为一名营妓,换取了一笔钱财。 虽然幼芳的母亲气愤异常,将陈必大赶出家门,但为时已晚,她无力赎回女儿。自此,周幼芳不得不在歌妓的道路上挣扎度日。 在北宋时期,营妓是朝廷官方认可的特殊职业,主要服务士兵,因此也被称作官伎。 不过,严蕊算是命运相对优待。那时,才华横溢的“永康学派”核心人物唐仲友任台州太守,他赏识严蕊的才情,二人因诗词结缘,成为难得的红颜知己。 在唐仲友的关照下,严蕊不仅获得官兵的尊敬,还有许多文人雅士常聚台州,与她把盏论诗,畅谈风雅。 后来,唐仲友与几位诗友出资,助严蕊脱离乐籍,使她重获自由。 然而,谁也没料到,严蕊刚脱离乐籍,一场祸端便悄然降临。 南宋文坛虽无刀光剑影,却是笔尖锋利的战场,诸多门派相互倾轧,口诛笔伐比刀剑更伤人致命。 淳熙九年(1182年),大儒朱熹任浙东巡察使,他与永康学派对立,开始打压唐仲友。朱熹连续上疏弹劾,甚至指控唐仲友与严蕊有不正当关系。 唐仲友坚决反驳,朱熹遂将严蕊拘捕入狱,严刑拷打整整一个多月,致使她遍体鳞伤,身心俱疲。 令人敬佩的是,严蕊始终不屈服,坚称自己清白,唐仲友亦是清正之士。 朱熹无计可施,开始诱供。严蕊义正辞严地回应:“我不过是个低贱歌妓,纵有不轨,也不致于判死刑。真有其事便有其事,无事岂可诬陷士大夫?我宁死不冤枉人!” 狱卒听闻,心生敬意,便上报官府。 此事不久震动朝野,宋孝宗视之为“秀才之间的无谓纷争”,将朱熹与唐仲友同调离职。岳飞之子岳霖更上书弹劾朱熹,宋孝宗遂免除朱熹职务,让他转任浙东提举,巡视台州。 岳霖不仅为严蕊申冤,亲自迎她出狱。释放那日,岳霖语重心长地说:“姑娘若有委屈,尽管告诉我,我会为你主持公道。” 严蕊只是苦笑,没有回应,显然内心充满了难言的伤痛。 岳霖关切再问:“姑娘若无处可去,我可为你安排。出狱后,你想去何方?又有何愿望?” 严蕊无力答话,命狱卒取来笔墨,挥毫写下那首流传千古的《卜算子》。岳霖本想挽留她入府,却读后羞愧难当。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严蕊《卜算子》 这首词中既有苦楚的隐忍,也有洒脱的坦然,体现了她的才情与贞烈。 “东君”乃春神,掌管百花开落,象征着命运的无常与宿命。 大意是:无人生来愿意堕入风尘,一切皆因生活所迫,宛如百花有定时,受春神支配。花开必落,既然注定要离去,留下又有何意义?谢过春神的眷顾,我宁愿远离纷扰。如果有朝一日能隐居山林,头戴山花,那才是我心之所向,别问我将去何处。 这首词最打动人心的,不是华丽辞藻,而是严蕊面对命运的坦荡和豁达。她没有怨恨任何人,只是感叹人生无常,甘愿随缘而去。 内心的平和,是人生最大的追求。 出狱后,严蕊受到不少王公贵族青睐,甚至有人高价聘请,她却未曾动心。 后来,皇室宗亲赵师端丧妻深陷哀伤,偶然遇见严蕊,二人一见倾心。赵师端遂纳严蕊为妾,婚后严蕊为赵家添得子嗣,赵师端对她始终宠爱有加,未再另娶。 他们白头偕老,琴瑟和鸣,成为当时传诵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