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968年,四架美军战机侵入我国领空,上级七次下令击落敌机,导弹营长陈辉亭七次抗

1968年,四架美军战机侵入我国领空,上级七次下令击落敌机,导弹营长陈辉亭七次抗命,事后军长却全军通报表扬他! 1968年1月23日清晨,广西宁明机场上空阴云密布。刺耳的战斗警报划破寂静,543部队地空导弹二营营长陈辉亭猛地从指挥室座椅上站起。 雷达屏幕上,四个光点正以整齐队形逼近,从90公里到17公里,眨眼间已进入导弹射程。 上级急促的命令通过电波传来:“击落敌机!全部击落!”然而,陈辉亭盯着屏幕,眉头紧锁,右手却迟迟未按下发射键。他的决定,将在接下来的几分钟里,改写一场惊心动魄的危机。 1968年,正值越南战争白热化。美军战机频繁从越南起飞,骚扰中国广西、云南边境,挑衅意味浓厚。 那是一个技术落后的年代,中国防空部队主要依赖苏制萨姆-2导弹和人工雷达判读,敌我识别系统尚未成熟,稍有不慎,便可能酿成大错。 陈辉亭所在的543部队,是中国最早装备地空导弹的精锐部队,肩负着保卫西南领空的重任。 那天早上8点50分,指挥所电话铃声急促响起。值班员报告:四架不明战机从越南方向闯入我国领空,高度6000米,速度600公里/小时,航向直指内地。 指挥部判断为美军F-4“鬼怪”战机,连续七次下达“立即击落”的命令。陈辉亭迅速组织部队进入一级战备,导弹瞄准,雷达锁定,战士们屏息凝神,只待他一声令下。 可就在导弹即将离架的瞬间,陈辉亭的眼神停留在雷达屏幕上。那四个光点,队形异常整齐,飞行轨迹平稳,毫无美军战机惯常的规避动作。 他心中一震:这不像敌机!美军战机通常分散飞行,骚扰后迅速撤离,这次却深入内地,队形如教科书般规整,像是训练编队。 “再核实一遍!”陈辉亭果断下令,暂停发射。他迅速联系值班室、友军单位,甚至直接拨通空七军指挥部电话。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战机逼近,指挥部催促声愈发严厉:“陈辉亭,执行命令!”可他不为所动,坚持要求确认敌我身份。战友们紧张地注视着他,有人小声嘀咕:“营长,这可是抗命啊!” 在那个年代,抗命是军人难以承受之重。陈辉亭深知,误击己方战机将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而贸然开火也可能引发国际冲突。 他回忆起1965年的一次演习,一支友军部队因雷达误判,险些击落己方飞机。那次教训,让他对“存疑时慎行”刻骨铭心。 终于,在导弹发射倒计时最后10秒,空七军指挥部传来急促回应:“停火!是己方歼-6!” 原来,这四架战机是空七军某团的训练编队,因导航失误偏离航线,误入雷达监控区。 陈辉亭长舒一口气,额头渗出冷汗。全营战士欢呼雀跃,指挥室里却一片沉默——所有人都明白,刚刚的几分钟,差一点就酿成大祸。 事后,空七军军长刘玉堤亲自召见陈辉亭。出乎意料,他没有责罚,反而全军通报表扬,称其“临危不乱,果断决策,避免重大损失”。 刘玉堤在回忆录中写道:“战场上,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但当命令存疑时,指挥员的冷静判断比机械执行更重要。” 陈辉亭的决定,不仅挽救了四架歼-6和飞行员的生命,也避免了可能引发的政治风波。 1968年,中美关系紧张,任何误击事件都可能被美方利用,放大为外交危机。陈辉亭的冷静,体现了一名基层指挥员的责任与智慧。 这件事很快在空军内部传开,被称为“一·二三冷静时刻”。它被写入《解放军指挥员典型案例集》,成为日后培训基层军官的经典教材。陈辉亭的名字,也与“战场存疑,保护己方优先”的原则牢牢绑定。 回溯1968年的技术背景,中国防空系统远未现代化。萨姆-2导弹依赖人工雷达判读,敌我识别主要靠经验和目视,稍有偏差便可能酿成悲剧。 陈辉亭的判断,源于他对雷达数据和敌方战术的深刻理解。他曾在543部队接受苏联专家培训,熟知美军F-4战机的飞行特性,也深知己方歼-6的编队习惯。正是这份积累,让他在生死关头敢于“七次抗命”。 事件后,空军加速了国产雷达和敌我识别系统(IFF)的研发。1970年代初,中国第一代IFF系统投入使用,大幅降低了误击风险。 陈辉亭的决策,不仅解决了眼前的危机,也为中国防空技术的进步埋下了伏笔。 更令人动容的是,陈辉亭从未以“英雄”自居。多年后,退役的他在接受采访时说:“那天的决定,不是为了立功,而是怕对不起战友的命。” 他提到,1968年正值越南战争高峰,543部队的战友们常年驻守边陲,生活艰苦,心理压力巨大。他不愿让自己的失误,成为战友们的遗憾。 “一·二三事件”不仅是一场军事传奇,更是一个关于责任与智慧的故事。陈辉亭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军人不仅要有服从命令的铁血,更要有临危不乱的头脑。 他的故事,激励了一代代空军官兵,在技术与经验不足的年代,用智慧守护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