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这两年一边使劲强调和中俄是全面伙伴关系,一边又在搞些事儿让中国人心里有点膈应。 符拉迪沃斯托克这个俄语名字意为"统治东方",而它在中国历史中更早被称为海参崴,1860年沙俄趁清朝国力衰弱,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强行占领该地区,最近俄罗斯高调庆祝该城建城160周年,引发中国网友强烈不满,认为这是在公开挑衅,触碰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记忆。
还有 1969 年的珍宝岛战役,俄罗斯也高调纪念,这场中苏边境冲突,当年可是冷战时期两国关系最差的时候发生的,现在俄罗斯把它包装成“英雄故事”,这让中国民众心里肯定不好受。 不过,虽说这些历史问题挺敏感的,但中俄关系倒也没受太大影响,现在西方老制裁人家,全球地缘政治又乱糟糟的,中俄在能源、经贸、安全这些方面的合作反而越来越紧密了。 2023 年,中俄贸易额都超过 2400 亿美元了,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也满负荷运行,连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都大幅上升,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让双方都决定先把这些争议放一边。 俄罗斯这种行为看似矛盾其实有内在逻辑,对内通过历史叙事增强民族凝聚力,对外出于现实利益需要与中国深化合作,就像学者说的"国家跟人一样,可以一边怀念以前打过的架,一边为了现实利益握手合作",政治记忆和现实需求本就并行不悖。 但中俄民间对历史的感觉可就不一样了,中国年轻一代都是通过短视频、社交媒体了解历史,一说到海参崴、外东北这些话题,情绪就特别激动,讨论起来也爱贴标签。 俄罗斯老百姓更关心现在的生活,对远东的历史,大多也是听官方怎么说,这种认知上的差别,有时候就会在网上吵起来。 有意思的是,两国官方对这种争议处理得还挺有默契,中国外交部被问到海参崴改名的事儿,就说“中俄已经把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都解决了”,俄罗斯学者也尽量不把珍宝岛纪念活动说得太夸张,就说“就是缅怀一下士兵,不是针对现在的关系”。 中俄关系挺复杂的,既带着历史的沉重感,又得面对现实的利益,两国能一边纪念以前的冲突,一边又签新的能源协议,就像两个人跳“外交华尔兹”,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转圈,但始终都在舞池里。 历史记忆就像河床底下的暗流,平时看不见,但一到特定时候就会冒出来,俄罗斯的这些纪念活动为啥会让中国人心里不舒服?就是因为它们触动了咱们民族集体记忆里那种“被抢走东西”的感觉,不过国际关系可不是靠感情来决定的,而是看利益和实力。 对咱们普通老百姓来说,得清楚历史是怎么回事,但也别让过去的伤痛影响现在的判断,中俄一起合作,抵制单边霸凌,维护多边秩序,这可比争论那些历史符号重要多了。 真正的成熟,可能就是既能记住历史,又能放下历史,就像两个以前吵过架的老邻居,一边念叨着以前的事儿,一边又一起修被风雨弄坏的围墙。 俄罗斯的这些“矛盾行为”也提醒咱们,大国外交可没那么简单,不是非黑即白的,别老纠结人家是不是“政治不正确”,还是多想想怎么在中俄关系里得到更多实际好处,同时通过文化交流,把彼此的误解消除掉,毕竟在国际舞台上,最重要的从来都不是爱恨情仇,而是怎么权衡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