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皮定均看上了女干部张烽,就让县长去说媒,张烽听说了县长的来意后,拒绝道:以后不要再提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0年太行根据地的夏天,部队刚结束一场艰苦的战斗,年仅二十六岁的皮定均,是分区的年轻司令员,指挥作战干练果断,在战士心中威信很高。 一次在机关的工作场合,他第一次见到了妇救会主任张烽,这个只有十八岁的姑娘神情专注,做事认真,整理资料和安排转移时井井有条。 她身上有一种不畏艰险的坚毅气质,皮定均在那一瞬间觉得眼前这个姑娘与他以往见过的人都不一样,他心里生出一种强烈的想法,想要有机会与她成家。 皮定均沉默了几日,想来想去,他找来县长郑晶华,说出自己的心意,请县长帮忙去提亲。 郑晶华心里明白皮定均在部队和地方上的人望,觉得这门亲事很合适,她特意挑了个傍晚走进张烽住的窑洞,把皮定均的意思带去。 张烽听后,表情平静,语气坚定,表示自己正把全部精力放在党校的学习和妇救会的工作上,不愿意谈婚论嫁,她还嘱咐县长把话带回去,让皮定均以后不要再提这件事。 张烽的想法源于她身边见过的太多悲苦,她参加八路军后,在妇救会登记和抚恤烈士家属时,亲手经手过一份又一份烈士证明,看着那么多年轻妇人抱着孩子在窑洞里落泪。 那一年,她才十八岁,却把这些画面记在了心里,她知道嫁给军人,意味着随时要面对生死离别,她不想让自己也走上那条路。 皮定均收到县长的回话后沉默了很久,他不是一个轻易放弃的人,他在战场上一次次带兵冲锋,哪怕面对敌军围困也能想出办法,在情感上也同样固执。 他开始找机会给张烽写信,写他看到的村庄如何转移伤员,写他带兵夜行山路的艰难,写他如何带人修补阵地,他每次在地图背面写下几行字,把缴获的钢笔、野花一起托人送去。 张烽拿到信,却常常没有回应,有的信被她放在抽屉里,有的干脆被撕掉,她不愿让自己动摇,可心里每次看到信上的字迹都忍不住想起那个在枪火里带兵的身影。 时间一天天过去,部队和地方的干部知道了皮定均的心意,政委徐子荣有心帮忙,就安排了几次让两人同行的任务。 一次冬季反扫荡,敌人突然包抄了群众转移的路线,张烽带着几名妇救会干部在雪地里艰难行走,皮定均得知消息后,带领骑兵连连夜赶路三十里,终于在黎明时分把她们救下。 那一刻,张烽看着他军大衣内袋里装着那些被退回的信,心里第一次涌出复杂的情绪,她开始明白,眼前这个人把自己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 不久后,部队要护送一批紧急药品到前线,徐子荣特意让皮定均和张烽一同负责,七天六夜的行程,他们带着担架翻越山岭,躲避日军封锁。 途中遇到追兵,皮定均让队伍继续前行,自己独身去引开敌人,最后带着几名战士冲出重围,张烽在山谷中等待,他满身灰尘回来时,她看着那张疲惫却坚定的脸,心中已经没有了最初的抗拒。 1943年六月,他们在太行山深处举行婚礼,没有喜糖,也没有婚纱,只有战地简陋的窑洞,几碗荞麦面和一点腊肉。 婚礼那天炮声在远方回荡,皮定均笑着让大家安心用餐,张烽默默坐在一旁,心里第一次觉得可以依靠这个男人,婚后他们聚少离多,每次分别前都简单交代几句,把思念埋在心底。 战争的脚步没有停止,1946年中原突围时,张烽已经怀孕七个月,敌军封锁越来越严密,皮定均不得不让家属提前撤离,张烽换上农妇的衣服,藏在挑担里,跟着小股人马一路穿过封锁线。 她在山路上跌倒过多次,仍咬牙坚持,突围成功后,她早产,孩子未能存活,皮定均在另一边指挥部队作战,接到消息时,眼眶红了很久,日记里写下了自己的自责和牵挂。 战争结束后,他们依旧坚守岗位,张烽带领医疗队抢救伤员,皮定均在前线组织战斗,彼此分隔两地,每次相见的时间短暂,却都在谈战士的伤病、村里的重建。 几十年后,皮定均在一次军事演习中因飞机失事离世,张烽强忍悲痛,亲自摆放每一个花圈,她对身边的人说过,三十多年婚姻,他们相聚的日子不多,但每个日子都值得记住。 她在晚年留下遗言,希望自己离开时能和他一起长眠,她把那块墓碑选好,亲自刻上字,把那段从拒绝开始的爱情留在了后人心里。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中红网——特稿:伉俪情深——皮定均与张烽的爱情故事(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