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女教授在985任教3年,每次课上都没几个人听,最终因考核不过惨遭辞退。万万没想到,2014年她转身进入华科大一个举动创造历史。 女教授叫郇真,北大本科、美国博士。 她2017年刚回国时,满脑子都是美国课堂的开放思维,讲代数拓扑就像开飞机,公式推导连蹦带跳,PPT上全是密密麻麻的专业术语。学生们跟不上节奏。 最夸张的一次,120人的大课只来了7个学生,其中3个在睡觉,2个玩手机,剩下2个一脸迷茫。 教务处听课记录写得很直白:“备课充分,但和本科生认知断层明显。”连续三年学生评教低于70分红线,中山大学只能遗憾地让她离开。 但郇真没放弃,她把三年的课堂录像剪成150个片段,逐帧分析学生什么时候低头、什么时候皱眉。 她发现,第17分钟手机亮屏率最高,第25分钟后睡觉的人直线上升。这才明白,自己的教学方法就像给小学生讲微积分,根本没考虑学生的基础。 2019年,华中科技大学向她抛出橄榄枝。这次她学聪明了,主动要求在最小、最破、离食堂最远的教室上课,容量只有60人。 她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生活结合,比如用披萨分割解释分数,通过坦克游戏编程演示线性代数。每讲完一个概念,就让学生用生活梗造句,造得最好的能拿到她手写的“拓扑勇士”奖状。 这招果然奏效,第一堂课60个座位挤进87人,过道里全是垫着A4纸坐地上的学生。期末学生评教98.7分,创华科大十年纪录。 更绝的是她在科研上的逆袭。2022年,她独立撰写的66页论文被数学界顶级期刊《ActaMathematica》接收。这份期刊有多牛?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学者以独立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一只手都数得过来,而且大多是院士级别的人物。消息一出,整个数学界都震动了。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不是运气好?其实背后是她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在华科大,她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带着学生研究拟椭圆上同调,每天在办公室待到深夜。她的论文虽然被质疑过,但业内人士都知道,能在这个领域深耕的人,本身就值得尊重。 郇真的故事,就像一场现实版的“塞翁失马”。在中山大学,她是被淘汰的“失败者”;在华科大,她成了创造历史的“胜利者”。 过去,很多学校只看论文数量、学生评教,却忽略了教师的特点和学科的差异。郇真这种科研型人才,在注重教学互动的环境里可能水土不服,但在更包容的华科大,她找到了自己的舞台。 现在,郇真的课在华科大成了“网红课”,年均选课人数超过2300人,中签率只有2.6%。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教育不是流水线,人才也不是标准化产品。有时候,换个环境,换种方式,就能让“废柴”变成“天才”。 信源:澎湃新闻——网传华中科大郇真文章未被国际顶尖期刊接收?期刊主编:属实
广州一女教授在985任教3年,每次课上都没几个人听,最终因考核不过惨遭辞退。万万
罗普娱记
2025-07-18 10:29:2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