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开始用AI计算学生抬头率
近日,某211大学文科课堂利用AI识别监控画面,计算讲到特定知识点时学生的抬头率,引发热议。这一做法试图将“好课”标准量化,背后是对教学效果评估的新探索。
AI计算抬头率,看似为教学效果提供了直观数据,能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但仔细想想,学生抬头就一定在认真听讲吗?说不定只是被突然的响动吸引,心思却早已飘远。低头也未必是开小差,可能正专注于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或是在记录关键知识点。而且,用一套固定模式指导文科教师,规定故事导入、知识点讲解时间,要求必须有板书,老师要走到学生中眼神互动,这无疑给教学套上了枷锁,限制了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创新空间。
真正有效的教学评估,不应只看这些表面数据,更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提升情况。若仅以抬头率等量化指标评判教学,教师可能会为了迎合标准,过度追求形式,忽略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质量。比如,为了提高抬头率,一味追求课堂的热闹,设计大量无意义的互动,却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大学课堂应是思想碰撞、知识探索的地方,教学是一门艺术,无法用简单的数据完全衡量。我们不妨给教师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他们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而不是单纯依靠外部监督。如此,大学课堂才能真正焕发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