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吃瓜吃到自己头上了?欧洲之前就一门心思在吃中美关税大战的瓜,但是没想到一转头,这

吃瓜吃到自己头上了?欧洲之前就一门心思在吃中美关税大战的瓜,但是没想到一转头,这个瓜就落到自己头上了。 据彭博社13日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欧盟正准备加强与其他同样受到美国关税打击国家的合作,这操作看着像抱团取暖,实则更像三个罚站的学生互相使眼色——谁都知道,美国这班主任根本不吃这一套。 2018年特朗普对中国加征关税时,欧盟贸易委员马尔姆斯特伦还在布鲁塞尔记者会上笑称“这是欧盟扩大市场份额的好机会”。 但那会儿欧洲企业确实捡了些漏——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关税后,巴西大豆价格暴涨,欧洲饲料企业趁机从阿根廷进口,一年省下12亿欧元;美国对中国电子设备加税,德国博世的汽车芯片在华销量涨了17%。 可这种“坐收渔利”的日子过了没几年,欧洲人就忘了一个基本道理:在大国博弈的牌桌上,没有永远的看客,只有随时可能被点名的玩家。 美国抡起的第一锤是钢铁和铝。2018年特朗普以“国家安全”为由,对欧盟钢铁加征25%关税、铝加征10%关税,这一锤直接砸懵了欧洲钢铁业——德国蒂森克虏伯的美国工厂亏损3.2亿欧元,法国安赛乐米塔尔关闭了两个炼钢炉,全欧洲有12万钢铁工人差点失业。 那会儿欧洲还嘴硬,在WTO起诉美国,结果官司打了5年,美国该加税照加税,欧洲企业只能自己扛损失。 可美国一边对欧洲钢铁加税,一边从欧洲进口的钢铁量还涨了14%——反正加的税最后都转嫁给欧洲企业,美国消费者该买照买,这种操作,让布鲁塞尔的外交官们气得拍桌子,却只能在G7峰会上干瞪眼睛。 第二锤砸在了能源和制造业上。拜登的《通胀削减法案》看着是补贴新能源,实则给欧洲企业挖了个大坑——法案规定,只有在北美生产的电动汽车电池才能享受每辆车7500美元补贴,欧洲车企在美国的工厂瞬间成了“后妈养的”。 宝马在南卡罗来纳州的工厂生产的iX3,因为电池从德国进口,每辆车比特斯拉少拿7500美元补贴,一年损失12亿美元。 大众查塔努加工厂更惨,为了拿补贴,不得不花22亿美元在美国建电池厂,相当于把德国的技术和就业机会拱手送给美国。 这种“明着补贴,暗着抢产业”的套路,欧洲政客看得明明白白,却只能在欧盟峰会上喊喊“要公平竞争”,转头还得让车企自己想办法。 欧洲这才明白,看别人打架时笑得越大声,轮到自己挨揍时就越疼。2025年美国又对欧洲的威士忌、奶酪加征15%关税,理由是“欧盟对美国生物技术产品设限”。 这些闹剧背后,是欧洲对美贸易逆差2025年扩大到1280亿欧元,创2008年以来新高——他们之前从中国身上赚的那点差价,还不够填美国挖的坑。 现在拉上加拿大、日本搞“联合应对”,更像是三个输家凑一起诉苦。 加拿大被美国加征10%铝关税时,特鲁多政府气得召回大使,结果特朗普一句“加税不变”,加拿大只能乖乖认栽;日本的汽车零件被美国加征25%关税,安倍晋三去白宫求情,特朗普却盯着丰田在美国建厂的数量不放。 这三个国家凑一起,在WTO搞了12次联合诉讼,赢了11次,可美国一次都没执行过——WTO的裁决在美元霸权面前,就像超市的优惠券,想用就用,不想用就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