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调转枪头,实际上是知难而退。让制造业回流美国是特朗普第一任期提出来的,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组和转移,这是拜登任期提出来的。正是在这样的战略目标之下,美国才发动的贸易战。 就拿特朗普的“关税魔术”来说。这位房地产大亨出身的总统,以为给进口商品加税就能逼企业回美国建厂,结果却把美国企业坑得叫苦不迭。 拿苹果手机来说,要是苹果手机真把生产线搬回美国,一部iPhone成本能涨到154美元,零售价直接飙到616美元。 这价格连硅谷码农都得咬咬牙,更别提普通消费者了。可美国本土根本没有完整的供应链——生产iPhone需要的屏幕、芯片,80%都得从亚洲进口,就算加征54%关税,苹果还是得乖乖给中国工厂下单。 还有拜登的“绿色补贴”。这位自称“基建狂魔”的总统,砸了5000亿美元搞《通胀削减法案》,结果钱都进了特斯拉、英伟达这些大公司的腰包。 德州的锂矿项目倒是建起来了,可开采出来的锂矿石还得运到中国加工成电池——美国本土连一条完整的锂电池生产线都没有。 讽刺的是,德国巴斯夫集团一边拿着美国政府的补贴在路易斯安那州建厂,一边又在湛江追加100亿欧元投资。 真正让美国尝到甜头的,反而是俄乌冲突后的“欧洲难民潮”。2022年天然气价格涨到每兆瓦时300欧元,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直接关掉路德维希港的工厂,把年产30万吨的TDI生产线搬到得州。 那里的天然气价格只有欧洲的1/8。荷兰化肥巨头OCI更绝,直接把鹿特丹的工厂改成进口中转站,据美银证券统计,2022-2024年,欧洲企业对美直接投资激增270亿美元,其中70%都投在了能源密集型产业。 但这种“趁火打劫”的好日子没持续多久。2025年德国政府推出“工业4.0+”计划,给留在本土的企业每千瓦时电费补贴0.05欧元,巴斯夫立马宣布暂停得州二期项目,把原本要建的光伏板工厂改回德国。 可得州工厂虽然生产成本低,但当地电网三天两头停电——2025年2月一场寒潮,直接让得州化工园区停产两周,损失比在德国交的天然气费还多。 还有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困境。2025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1280万,比1979年的峰值少了670万,就算把所有回流企业的招工广告贴满时代广场,也填不满这个窟窿。 而现在工厂需要的是会操作工业机器人的技工,可美国社区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连数控机床的编程界面都看不懂。 讽刺的是,美国政府折腾了八年,反而让中国成了最大赢家。2025年中国对美出口的锂电池、光伏组件同比增长42%,价格还比美国本土产品低30%。 美国商务部前脚宣布对中国电动车加征30%关税,后脚就批准特斯拉上海工厂扩建——因为得州工厂的电池产能根本满足不了需求。 归根结底,美国的“制造业回流”就是一场政治秀。特朗普要兑现竞选承诺,拜登要转移经济压力,可他们都忘了一个基本事实:制造业不是橡皮泥,想捏成啥样就捏成啥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