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GDP增速5.3%刚出炉,西方媒体又开始唱衰了。 中国上半年经济数据一公布,熟悉的剧本又上演了,GDP增速5.3%的成绩单刚出炉,一些国际媒体就开始各种解读,而且大多数都不太乐观。 这种现象其实已经持续好多年了,每当中国经济数据发布,总有一些声音在质疑、在唱衰。好像中国经济永远都在“崩溃的边缘”,但现实却是一次次打脸。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华尔街日报,中国上半年GDP增速5.3%的消息刚出来,他们的标题就变成了“下半年动能衰竭预警”,这种操作确实让人无语。 就像学霸交了一份好成绩的卷子,旁边的学渣非要嚷嚷“下次你肯定不及格”,这种心态很难说是客观的分析,更像是一种情绪化的反应。 从数据本身来看5.3%的增速在当前的全球经济环境下是相当不错的成绩,要知道很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连2%都达不到。 但一些国际媒体和专家似乎对这个数字视而不见,反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各种可能的负面因素上,这种选择性失明确实有些奇怪。 法兴银行大中华区经济师林紫琼就表示,虽然中国GDP增速超出预期,但经济基本面并不乐观,她认为目前呈现出“供给强、内需弱”的格局。 荷兰国际集团的首席经济师宋林也持类似观点,担心中美关税的不确定性会持续抑制企业投资,削弱市场信心。 这些担忧听起来都有道理,但问题是他们似乎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积极因素,比如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2%,这说明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在不断增强。 出口数据也很说明问题,在面临各种贸易摩擦和关税压力的情况下,中国的出口依然保持了正增长,这种韧性是很多人没有预料到的。 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的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房地产投资虽然有所下降,但高技术制造业、新兴服务业等新动能正在快速发展。 这种结构调整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带来一些波动,但从长远来看对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很多国外专家似乎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正在为中国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这些产业不仅在国内市场表现出色,在国际市场上也有很强的竞争力。 从就业情况来看中国的就业市场保持相对稳定,这对于一个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成就。 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虽然面临一些压力,但通过结构调整和改革措施,整体风险是可控的,而且中央政府还有很大的政策空间来应对各种挑战。 金融市场的表现也比较稳健,虽然存在一些波动,但整体风险水平是可控的。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质量都保持在合理水平。 中国经济的表现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是比较突出的,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增长质量,都有明显优势。 一些国外媒体之所以持续唱衰中国经济,可能有多种原因,有的是因为对中国经济的了解不够深入,有的可能带有某种偏见或者既定立场。 还有一种可能是这些媒体习惯了用传统的经济分析框架来理解中国经济,但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特点与西方国家有很大不同。 中国经济的韧性和适应能力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充分证明,无论是亚洲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还是近年来的贸易摩擦,中国经济都表现出了很强的抗风险能力。 这次疫情期间,中国经济也展现出了快速恢复的能力,这种韧性不是偶然的,而是来自于体制优势、产业基础和人才储备等多方面因素。 当然中国经济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比如人口老龄化、环境保护、收入分配等问题都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 但这些挑战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会崩溃或者停滞,相反通过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逐步解决的。 你觉得这些国外媒体为什么总是喜欢唱衰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