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他是与焦裕禄齐名的县长,1979年被判刑13年,死后十万人送葬 一个名字,曾经

他是与焦裕禄齐名的县长,1979年被判刑13年,死后十万人送葬 一个名字,曾经和焦裕禄一样响亮,代表着为民奋斗的信念;一纸判决,1979年让他背负13年牢狱之灾;一场送别,十万人泪流满面,为他送行。张钦礼,兰考县的“英雄县长”,为何从高光跌入低谷,又如何在人民心中留下不灭的印记? 张钦礼1927年出生在河南兰考南彰镇张庄村,家境贫寒,土屋草顶,勉强遮风挡雨。少年时,他靠借光读书,双手磨出老茧,却从不抱怨。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背着步枪走村串户,组织抗战工作。1954年,27岁的他成为兰考县县长,穿着旧布衣,佩戴老式盒子枪,踏上治理兰考的征途。兰考饱受风沙、内涝、盐碱之苦,粮食产量低,群众吃不饱。他走遍田间地头,查看沙丘,记录水流,决心改变这片贫瘠的土地。 1962年,焦裕禄调任兰考县委书记,张钦礼任县委副书记兼县长。两人商定“三治”方针:治沙、治水、治碱。他带头植树造林,推广科学种植,三年间兰考新增林地19万亩,粮食产量翻番。他还修缮学校,添置桌椅,拨款提高教师待遇,鼓励乡村孩子读书识字。他拒绝配发的吉普车,骑自行车下乡,觉得这样离群众更近。他推动露天电影放映,组织文艺活动,丰富村民生活。兰考从黄沙漫天变成绿树成荫,他被群众称为“英雄县长”,与焦裕禄齐名。 1979年,政治风波来袭,张钦礼被指控历史问题,判处13年有期徒刑。他被送往豫西新安监狱,住进狭小牢房。狱中生活清苦,他腿疾复发,走路艰难,却坚持整理床铺,阅读旧报纸,用树枝在地上勾画兰考地图,记录发展建议。兰考群众未忘旧恩,村民凑钱买糖果,步行百里探望。爆米花小贩送来烧饼,跪在监狱外表达感激。群众写信呼吁重审案件,一名农民甚至背着焦裕禄画像,徒步进京请愿,引起高层关注。 监狱岁月漫长,张钦礼身体日渐虚弱。1973年,他短暂恢复职务,担任开封地委书记兼兰考县委第一书记。回到兰考,他查看河渠,指挥挖排水沟125条,治理盐碱地22.7万亩。1977年,风波再起,他再次被捕,罪名包括“捏造焦裕禄事迹”。法庭上,他身形消瘦,默默接受判决。狱中,他继续记录兰考发展构想,纸页泛黄,字迹密麻。他的坚持感动了群众,更多人加入呼吁重审的行列。 1980年代中期,法制建设逐步完善,张钦礼的案件得到重审。调查员翻阅档案,走访兰考群众,确认指控不实,撤销原判。他出狱时,头发花白,拄着拐杖,群众夹道欢迎,递上热馍。他回到兰考,住进简陋土屋,常走访村庄,查看新栽的泡桐树。2004年5月7日,他因病去世,享年78岁。灵车驶入兰考,高速路口挤满群众,手持白花,鞭炮声响彻云霄。送葬队伍绵延十里,村民烧黄纸,场面肃穆。葬礼提前举行,仅以大锅菜和方便面招待来客。 张钦礼的墓地位于张庄村旁,周围形成碑林,百余块石碑由全国群众自发树立,刻满对他的缅怀。有的碑文记录他治沙的功绩,有的写着普通农民的名字,诉说他的恩情。他的名字,与兰考的泡桐树一起,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