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30年前的美军在海湾战争中如同天神,如今打个胡塞武装却很费劲?其实说白了,不是美军变弱了,而是没竞争对手了。 三十年前,海湾战争中美军横扫伊拉克,坦克轰鸣、战机呼啸,宛如天神下凡,全球为之侧目。如今,面对也门胡塞武装的无人机和导弹,美军却在红海手忙脚乱,舰艇疲于奔命。 1991年的海湾战争,美军展现了碾压式的军事力量。2月24日,“沙漠风暴”行动启动,M1A1坦克、F-117隐形战机和“战斧”巡航导弹首次大规模亮相。美军依靠卫星侦察和电子战,迅速瘫痪伊拉克的T-72坦克群和防空系统。42天内,伊拉克损失约4000辆坦克,基础设施被摧毁殆尽,美军伤亡仅147人。这种压倒性胜利源于冷战期间美苏军备竞赛的积累。美军在精确制导武器、信息化作战和后勤体系上远超对手,伊拉克的常规军队毫无招架之力。美军的胜利不仅是技术优势,更是长期与苏联对抗磨砺出的战略体系的体现。 到了2024年,红海冲突却让美军显得捉襟见肘。胡塞武装,一个起源于也门北部的非国家组织,依靠无人机和反舰导弹让美军舰艇疲于应对。2023年10月以来,胡塞武装袭击了超60艘商船和军舰,迫使欧亚航线改道好望角,航程增加3000至6000海里。2019年9月14日,胡塞用无人机精准打击沙特阿美油田,瘫痪全球5%的石油供应,震惊世界。2024年1月9日,胡塞无人机群逼近“艾森豪威尔”号航母战斗群,低空飞行规避雷达,迫使美军耗费数百万美元的“标准-6”导弹拦截,而胡塞无人机成本仅数千美元。胡塞还使用反舰弹道导弹,迫使美舰频繁机动,耗费资源。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队以固定阵地和重型装备为主,恰好是美军高科技武器的最佳靶子。美军如同重装骑士,面对手持长矛的对手,胜负毫无悬念。胡塞武装却像灵活的游侠,依托也门山区地形,分散部署无人机和导弹发射点,机动性极强。2023年11月19日,胡塞首次攻击红海商船,随后用游荡弹药和自杀式无人机持续骚扰。美军虽有“宙斯盾”系统和F-35战机,但面对低成本、分散的无人机群,传统优势难以发挥。胡塞的战术灵活性和低成本武器,使其在红海战场占据主动。 美军的困境还与长期缺乏强敌有关。冷战时期,苏联的存在迫使美国不断研发尖端武器,如F-22战机和“宙斯盾”系统。苏联解体后,美军在全球几乎无对手,军事研发的紧迫感减弱。2024年,美国军费高达8860亿美元,占全球近40%,但多用于维持现有装备和海外基地,而非开发反无人机或低成本威胁的针对性技术。相比之下,胡塞武装通过伊朗支持,获得无人机和导弹技术,成本低廉却效果显著。全球武器扩散使非国家武装也能掌握高精度打击手段,颠覆了传统战争规则。 2024年1月12日,美英联军对胡塞目标发起空袭,F/A-18战机投下精确制导炸弹,摧毁部分无人机仓库。然而,胡塞迅速转移阵地,继续发动袭击。美军舰艇在红海高温下持续运作,设备磨损加剧,官兵疲惫不堪。胡塞则通过社交媒体发布袭击视频,吸引支持者,进一步扩大影响。美军的技术优势在海湾战争中如重锤砸碎伊拉克防线,但在红海,胡塞的“轻剑”战术让美军疲于应对。现代战争中,战术灵活性和成本效益比单纯的装备规模更关键。美军若不调整战略,可能在未来类似冲突中付出更大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