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伊朗导弹“越打越准”?美国复盘以伊冲突,发现一个不太妙的趋势 老实说,这事一开始

伊朗导弹“越打越准”?美国复盘以伊冲突,发现一个不太妙的趋势 老实说,这事一开始大家都以为是场单方面碾压。 4月中旬那波伊朗对以色列的“大规模报复”,从外媒角度看,几乎全军覆没:上百架无人机被拦,一大堆导弹被击落,伊朗就像个被打得鼻青脸肿的“进攻者”,看起来很惨。但现在,事后复盘,这场打了12天的“空中对决”,剧情似乎有点反转。 这事谁说的?美国人自己。 最近美国“犹太美国国家安全研究所”做了个深度复盘,然后就发现了个挺让以色列不舒服的结论:伊朗导弹越打越准,越打越懂得如何突破“铁穹”。 表面输惨,实则涨经验:德黑兰搞明白了“怎么打” 一场战争到底谁赢?得看从哪个角度说。 从战损看,以色列几乎“零伤亡”,伊朗核设施被以军精准打击,全球都觉得德黑兰吃了个大亏。 但你往后翻这账本,会发现伊朗不是没收获。 最关键的发现是:他们找到了以色列“多层防空系统”的节奏,甚至疑似“试探出漏洞”。数据上说话—— 战争初期,伊朗导弹命中率只有8%; 到中段翻了一倍,到了16%; 冲突最后两天(6月22日),伊朗发射27枚导弹,10枚成功命中,命中率飙到37%! 这已经不是“蒙着打”了,是在学习、在纠错、在迭代。 三板斧下去,以军有点喘 这个提升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伊朗这次战法调整很聪明。 第一,延长发射距离。以前打得近,现在拉远,不仅换用了更先进的导弹,也避开了以军战机的快速反扑。 第二,打得更分散了。导弹发射阵地从几处变成几十个,逼着以色列必须全域响应,防空雷达和拦截系统压力陡增。 第三,时间、频率和节奏打乱。再是某个整点大规模突袭,而是变成24小时不规则打击,搞得以色列不知什么时候是真打,什么时候是佯攻,疲于应付。一来一去,打得以军弹药也捉襟见肘。 防空网不是“金钟罩”,这一课谁都得听 美国《华尔街日报》话说得不重,但信息挺炸的: “即便是以色列这种防空系统密集的国家,也扛不住一波又一波的密集打击。” 这其实是在提醒全球——包括美国自己。你以为搞个“铁穹”或“萨德”就万事大吉了?现在你得考虑“库存够不够、换弹速度够不够、对手聪明不聪明”。 要是对手像伊朗一样,敢于在实战中边打边调,边输边学,那这些“高科技拦截系统”未必撑得住真持久战。 最让以色列紧张的,还不是伊朗自己 说到底,以色列不是怕伊朗本体,而是怕伊朗把这套打法“开源”。 这不是杞人忧天。专家卡利斯基都说得明白:“伊朗不会自己玩,他们的战术会被胡塞武装、真主党迅速学习甚至复制。” 试想一下,如果也门胡塞也学会了“延迟发射+多点包围+扰乱频率”的组合拳,光靠“铁穹”真能守得住红海、南部基地?如果黎巴嫩真主党也搞一套这种“越打越准”打法,北部边境是不是要长期拉警报? 以色列战略圈这会估计已经在重新测算库存和预备役弹药消耗速度了。 写在最后:中国怎么看? 这事儿不只是以伊的事。伊朗其实是代表着一类国家——没有美式空军体系,但愿意在“非对称作战”上投入资源、技术和耐心的国家。 这类国家靠的不是一战定胜负,而是“打出经验值、打掉信心、打穿神话”。 而中国恰恰就是全球极少数能同时打出“导弹质量+信息体系+国防工业强度”的国家之一。 所以从我们的视角看——这场12日战争不是谁赢谁输,而是提醒我们:战争是长期技术博弈,光靠防是没用的,要防、要打、还要有节奏地应变。 伊朗这回,虽然输在场面,赢在战法。以色列的“防空神话”,也算被敲了一记闷棍。谁都别太信“高科技能保万全”这套了,持久战和信息战才是新战争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