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犹太人去村子收鹅,第一次100元收一只,第二次涨到了500元收一只,第三次更夸张

犹太人去村子收鹅,第一次100元收一只,第二次涨到了500元收一只,第三次更夸张,1000元收一只,村民们可高兴坏了,然而一个月后,犹太人却狂赚一笔,而村民们却血本无亏。 西克是个犹太裔商人,19世纪末出生在东欧一个普通小镇。家里开杂货铺,卖些布匹、粮食,日子过得紧巴巴。他从小跟着父亲学做生意,十四岁就背着包袱走南闯北,贩过皮革、粮食,还倒腾过旧书。没啥背景,靠的是脑子活络,眼睛毒,能瞅准机会。东欧那会儿交通不便,乡下消息闭塞,城里乡下的货价差得老远。西克就靠这信息差,摸爬滚打混出一条路。他不是啥天才,就是比别人多跑几步,多看几眼,慢慢攒下经验。到了三十来岁,他已经是个走街串巷的老手,专挑偏远村子做买卖。这次,他盯上了波兰乡下的鹅,瞅准了城里市场对鹅肉的需求,打算来一票大的。 这村子不大,家家户户养几只鹅,平时也就自家吃吃,或者赶集卖个几十兹罗提。西克第一次来,开了100兹罗提一只的价。这价在当时可不低,够买头小牛了。村民有点懵,但看他掏钱爽快,立马有人动心。他收了100只鹅,装满一马车就走了。村民们觉得这买卖划算,口袋里多了点钱,乐呵呵地合计着是不是能再卖点。没几天,西克又来了,换了辆大车,直接喊500兹罗提一只,多多益善。这下村里炸锅了,500兹罗提够一家人吃喝半年,谁家有鹅都往村口送。西克验货、付钱,手脚麻利,车装满就走。村民们觉得这外乡人傻乎乎,专门来送钱,晚上还聚一块喝酒庆祝。过了几天,西克第三次来,开了个更离谱的价:1000兹罗提一只。村里鹅早卖光了,有人急了眼,跑去村外养殖场买鹅。那儿的老板开价700兹罗提一只,村民一合计,买来转手还能赚300,立马掏钱买。结果第二天,西克没来,村民傻眼了,手里的鹅砸手里,喂养成本高得吓人。 这场鹅价风波的真相,慢慢浮出水面。西克跟养殖场老板早串通好了。第一次100兹罗提收鹅,他是试水,摸清村里有多少鹅,顺便让村民尝点甜头。第二次500兹罗提,把村里的鹅一网打尽,村民还觉得赚了大便宜。第三次喊1000兹罗提,就是个诱饵,逼村民去养殖场高价买鹅。养殖场老板700兹罗提卖鹅,赚得笑开花,西克把前两次收的鹅运到城里,卖出高价,净赚38万兹罗提。村民呢?花700买的鹅没人要,喂不起,卖不出,最后赔得血本无归。西克这手玩得狠,抓住了村民想发财的念头。第一次收鹅,村民还有点犹豫;第二次高价,个个跟风;到第三次,贪心彻底占了上风,谁也不想错过这“天上掉的馅饼”。这招不复杂,就是利用了人爱占便宜、爱跟风的毛病。19世纪的东欧,信息闭塞,村民哪知道城里鹅价啥样,全凭西克一张嘴。西克也没干啥违法的事,就是瞅准了机会,设了个局。 西克这人,没啥道德底线,但脑子确实好使。他不是光靠坑人发财,生意场上,他还讲点长远打算。收鹅这事后,他没在村里多待,带着钱直奔华沙,把赚来的钱投进商行,慢慢做大,开了几家铺子,生意越做越顺。晚年他在城里买了栋带院子的房子,日子过得舒坦。村民们可就惨了。买鹅花的钱多是借来的,鹅卖不出去,债主天天上门催。有些人把田卖了还债,有些人咬牙坚持喂鹅,结果成本越堆越高。村里好几年没缓过劲,酒肆里的话题从发财梦变成了教训。村民们开始对外来商人多了几分戒心,再听到啥高价收购的事,都先掂量掂量。 这故事听着像个寓言,但根子在19世纪东欧的现实。那会儿,犹太商人在欧洲四处跑生意,很多人确实靠脑子赚了大钱。不是他们天生多聪明,而是环境逼的。东欧的犹太人常受排挤,做生意得比别人多想几步。他们读书多,统计数据说,19世纪末,犹太人平均读书量远超其他族群。这不是啥天赋,就是习惯使然。西克这种人,抓住了信息差和人性弱点,硬是把一村子的鹅变成自己的金库。村民也不是傻子,就是没见过这阵仗,吃了信息闭塞的亏。这事搁现在,可能套路变了,但道理没变: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下来的多半是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