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犹太人有多可怕?在中国千年都未能被同化,目前国内还有200个人 北宋年间,一群

犹太人有多可怕?在中国千年都未能被同化,目前国内还有200个人 北宋年间,一群犹太人从遥远的西亚,乘着阿拉伯商船,辗转海上丝绸之路来到开封。他们自称“一赐乐业”教徒,可能是“以色列”的音译,也可能是金世宗赐下的名号。他们带着希伯来经卷和铜烛台,定居在开封南门外的教子胡同,以经商谋生,贩卖香料、布匹和珠宝。其中一位名叫艾伯拉罕的商人,在开封集市上租下铺面,摆放从波斯带来的货物,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渐渐在当地站稳脚跟。 艾伯拉罕的家族在开封扎根后,建起了犹太会堂,供奉经文,举行安息日仪式。他们遵循犹太教规,宰杀牲畜时剔除筋脉,因此被当地人称为“挑筋教”。会堂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族群凝聚的核心,族人定期聚集,传诵经文,保持信仰。到了明朝,艾氏后裔艾田崭露头角。他在1605年步行至北京,拜会传教士利玛窦,展示开封犹太人的传统,引起西方关注。艾田返回开封后,继续管理会堂事务,确保族群的宗教和文化传承。 清末,犹太人社群面临困境。一位名叫李金诚的后裔在1901年徒步前往上海,找到中国犹太人援助会,请求修复开封的犹太会堂。他携带族谱和残破的经卷,试图为族群争取资源,延续传统。他的努力虽未完全成功,却记录了开封犹太人在历史变迁中的挣扎。他们的故事,如同开封城墙上的青砖,承载着千年风雨,见证了族群的韧性。 犹太人在开封的千年历史,展现了一种让人佩服又有点费解的坚持。宋朝时,他们在教子胡同安家,建起犹太会堂,过安息日,吃无酵饼,腌酸菜,严格遵守犹太教的饮食和婚姻规矩。他们的社区像个小堡垒,族内通婚,族谱口传心授,拒绝与汉人或回族联姻。经商方面,他们脑子活络,擅长算计,在开封集市上卖丝绸、珠宝,硬是攥住了部分布匹贸易的命脉,生意做得比不少本地商人都红火。 明朝时,犹太人社群达到2500人左右,经济上颇有影响力。他们在集市上租下整排铺面,货物从香料到首饰应有尽有,生意经练得炉火纯青。但好景不长,明末李自成起义让开封城破,犹太会堂被烧,族人四散。清初,他们咬牙重建,可到了太平天国起义,又是一场浩劫。洪秀全的军队把犹太教当异端,会堂被拆,经卷被毁,族人躲到乡下,靠卖小商品糊口,偷偷传抄经文,硬撑着不让传统断线。 清末,通婚开始增多,不少犹太后裔改信儒学,穿上汉服,考科举,当小官,渐渐融入汉族社会。可即便如此,有些家庭还保留着老传统,比如逾越节吃无酵饼,点油灯过犹太新年。这些习惯像根深蒂固的种子,埋在日常生活中,硬是没被中华文化的大潮完全冲散。到了20世纪初,开封犹太人已几乎看不出明显的外族痕迹,但那点独特的风俗,还是让人感叹他们的倔强。 这种“千年不化”的韧性,咋说呢?既让人敬佩,也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他们不像其他外来族群,来了中国几代人就彻底融入,犹太人愣是守着自己的信仰和习惯,硬扛了千年。这份坚持,确实有点“可怕”,但也让人好奇:他们为啥能这么顽强?是文化太强韧,还是他们骨子里就带着股不服输的劲儿? 到了19世纪末,开封的犹太人社群已经式微。会堂破败不堪,族人散居城中,多以汉族身份生活,做小生意或务农。李金诚1901年去上海求援后,回到开封,试图重振会堂,可惜没啥成效。他晚年住在教子胡同的砖房里,家中只剩一盏铜烛台,成了他守望传统的最后寄托。20世纪初,部分犹太后裔开始寻根。1920年代,一位赵姓老人坚持过逾越节,家中摆放无酵饼和酸菜,翻出残破的希伯来文经页,教后代念祷词,可惜传承艰难。 2016年,五名开封女孩决定移民以色列,追寻祖先的根。她们带上族谱和老物件,乘火车离开开封,飞往特拉维夫。在以色列,移民局对她们的身份审查严格,因长期通婚,传统缺失,她们不被承认为犹太人。两人通过皈依程序,学习希伯来语,定居特拉维夫;另外三人因适应不了,回了开封,继续在顺河区的老宅里过日子。如今,开封的犹太后裔约200人,多是普通市民,做老师、医生或小买卖,节日时偶尔点油灯,吃无酵饼,留存一点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