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945年犹太人复国10大选址,中国外东北排名第一,太危险了。当时一份西方报纸列

1945年犹太人复国10大选址,中国外东北排名第一,太危险了。当时一份西方报纸列出了犹太人复国的10个备选地址,排名第一的就是现在俄罗斯的“犹太自治州”。 西奥多·赫茨尔是犹太复国主义的灵魂人物。1860年,他出生在布达佩斯一个富裕家庭,父母信奉新犹太教。他青年时期随家人移居维也纳,大学学法律,拿下奥地利律师执照,却更爱当记者和剧作家,为《新自由日报》写杂文。1894年,他在巴黎报道德雷福斯事件,一名犹太裔军官被冤判叛国,引发反犹浪潮。这件事让他开始思考犹太人的未来。1896年,他写下《犹太国》,提出建立犹太民族国家的想法。这本书在欧洲犹太社区炸开了锅,他寄出无数信件,联系各国政要,宣传复国理念。 1897年,赫茨尔在瑞士巴塞尔组织了第一届世界犹太复国主义大会,197名代表齐聚,正式成立复国组织。他四处游说,与奥斯曼帝国苏丹、英国殖民大臣见面,试图为犹太人争取一块土地。他曾接触伦敦的犹太富商,却常碰壁,转而面向普通犹太群众,宣传复国梦想。1903年,英国提出“乌干达计划”,建议在东非划地给犹太人,他认真考虑过,但因巴勒斯坦的历史意义,计划被搁置。赫茨尔身体每况愈下,1904年,他在奥地利病逝,年仅44岁,未能见证复国。他的书信和笔记后来成为以色列博物馆的珍藏,记录了复国运动的起点。 赫茨尔的努力让复国从空想走向现实。他的《犹太国》点燃了犹太人对故土的渴望,也为1945年的选址讨论奠定了基础。他的奔走虽未直接促成建国,但激励了后来的领袖,如戴维·本-古里安,在联合国推动巴勒斯坦分治。他的坚持让犹太人看到了希望,也让外东北这样的选址讨论有了历史依据。 1945年,二战接近尾声,犹太复国的讨论进入高潮。一份西方报纸列出十个复国备选地,中国外东北(现俄罗斯犹太自治州)排名第一。这块土地在乌苏里江与黑龙江交汇处,气候严寒,土地广阔但人口稀少。为什么这么偏远的地方会成为首选?这得从20世纪30年代说起。 日本在1931年侵占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他们推出“河豚计划”,想吸引犹太移民到满洲,主要是看中了犹太人的财富和国际影响力。日本希望通过犹太人拉拢西方国家,同时在东北建立缓冲区。外东北的犹太自治州是苏联1928年设立的,斯大林想安置犹太移民,但因条件艰苦,移民数量一直不多。日本借着这个基础,把外东北包装成复国候选地,承诺提供资金和基础设施。1945年,报纸可能是受日本早年宣传和苏联自治州的影响,将外东北列为首选。 其他选址也有自己的故事。德国在1940年提出“马达加斯加计划”,想把欧洲犹太人驱逐到这个法国殖民地,表面是给土地,实则是想控制犹太人的财富,同时把他们隔离在岛上。英国提出了乌干达和西奈半岛。乌干达是英国殖民地,地处非洲内陆,英国想划出5万平方公里给犹太人,但犹太人觉得太远,缺乏历史联系,拒绝了。西奈半岛靠近苏伊士运河,地理位置好,但土地干旱,不适合农业,也被否决。还有提议提到南美洲的苏里南、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甚至阿拉斯加,但这些地方要么太偏远,要么条件恶劣,都没被认真考虑。 外东北的排名可能只是理论上的。报纸列出它,可能是因为它远离战乱,土地多,适合大规模移民。但犹太人对巴勒斯坦的执着从未动摇。1945年,日本已无力兑现承诺,盟军胜利让外东北的提议失去现实性。犹太代表在联合国会议上更关注巴勒斯坦分治,目光始终锁定地中海沿岸的故土。 1947年,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犹太人终于看到复国的曙光。1948年5月14日,戴维·本-古里安在特拉维夫宣布以色列建国。建国后,以色列经历多次中东战争,1948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1967年的六日战争,让国土面积从1.5万平方公里扩展到2.2万平方公里。犹太人凭借商业头脑和科技实力,把以色列建成中东的发达国家。地中海气候带来充足水资源,石油储备也让经济底气更足。特拉维夫的街道上,科技公司林立,港口货物川流不息。 外东北的提议随着日本战败彻底泡汤。苏联的犹太自治州继续存在,但移民稀少。到1950年代,自治州的犹太人口不到2万,文化影响逐渐淡化,当地更像苏联远东的普通行政区。日本“河豚计划”的策划者多是军方官员,战后或被审判,或销声匿迹。德国的“马达加斯加计划”随着纳粹崩溃无疾而终。其他选址如乌干达、西奈半岛,也因缺乏支持不了了之。 赫茨尔的梦想在巴勒斯坦实现。他的书信和笔记被以色列博物馆珍藏,记录了复国的艰辛。戴维·本-古里安成为以色列首任总理,领导国家走过战火,奠定基础。以色列如今人口超900万,科技、农业、军事都名列前茅。犹太人重返故土,延续了2000年的梦想,外东北的短暂排名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抹涟漪。

评论列表

堕落天使
堕落天使 2
2025-07-17 23:04
蝴蝶泉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