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944年,29岁的战士张思德在烧炭时牺牲,警卫队长想就地掩埋遗体,不料毛主席震

1944年,29岁的战士张思德在烧炭时牺牲,警卫队长想就地掩埋遗体,不料毛主席震怒:"马上挖出来,保护不好他的遗体,就撤你的职!" 张思德1915年出生在四川仪陇县六合场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家里租种几亩薄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父亲张行忠身体不好,常年咳血,母亲体弱多病,在他不到七个月时就去世了。家里穷得连米都凑不齐,婶母刘光友收养了他,给他取了个小名叫“谷娃子”。养父母家境也好不到哪去,刘光友每天起早贪黑,背着张思德和小女儿下地干活。六岁开始,张思德就帮家里干农活,割草、放牛、劈柴,啥活都干。养父母为人厚道,常帮村里人一把,教他要懂得感恩。十一岁那年,他特别想上学,养父母咬牙卖了家里唯一的猪,凑学费送他去私塾。他特别珍惜这机会,认真读书,可没多久,饥荒来了,家里连饭都吃不上,他只能辍学,挑起更重的活计。十四岁时,地主范友万强抢了家里的水田,他试着反抗,可哪斗得过地主,最后家当被抢光,一家子只能搬到六合场另谋生路。这些苦日子让他从小就知道旧社会的狠,看清了穷人的命有多贱,也让他对新生活有了盼头。 1933年,红军打到仪陇,解放了家乡,张思德第一个站出来给红军当向导,挨家挨户宣传政策,帮着清算地主。在苏维埃政府成立的大会上,他登台发言,声音洪亮,讲得头头是道,红军干部看他有志气,给他改名叫“张思德”,寓意深思德行。同年,他加入少先队,当了队长,十月就参了军,正式投身革命。战场上,他胆大心细,关口梁战斗中,他加入尖刀班,和战友们用身体搭人梯,帮部队攻上敌寨。一次伏击战,他假扮敌人,摆好酒菜,把敌军运输队骗得晕头转向,缴获了一百多匹骡马和粮食、武器,得了上级表扬。 到了陕北,张思德因伤病被编入八路军某部留守处警卫连,当了副班长。1938年,他带队从西安押送物资到延安,路上击退了国民党军和土匪的骚扰,保住了物资。1939年,他护送同志们去解放区,遇到国民党军挑衅,他沉着应对,讲政策、摆道理,化解了危机。1940年,他带队去延安林子里烧炭,干得特别卖力,从挖窑到砍树,全程指挥,晚上还爬到窑顶查火候,七天就烧好一窑炭,比平时快了三天,三个月烧了八万斤炭,得了上级嘉奖。1941年,敌人封锁根据地,粮食运不进来,毛主席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张思德跟着部队去南泥湾开荒,带着战士们抡锄头、挖沟渠,硬是把荒地变成了粮仓。 1941年冬天,他在执行任务时看到一辆车陷在冰窟窿里,赶紧带人冲过去,踩着冰水把车推出来,那车正是毛主席的专车。主席问了他的名字,夸他热心助人。1942年春,杨家岭修大礼堂时突发事故,他用肩膀顶住大梁,让工人和战士们安全撤出,自己却受了伤。毛主席路过听说后,特意让人把他抬到自己房间,关心他的伤势,还认出他来,笑着说又见面了。后来,张思德调到中央警卫团,当了毛主席的警卫员。他每天早起把主席院子扫得干干净净,把常走的土路填平。主席工作到深夜,他怕鸡叫吵醒主席,早上赶走牲畜,还用石头驱散树上的鸟。主席出行时,他站在车后踏板上,严冬里耳朵冻坏了也不进车里暖和,始终盯着四周动静。他干啥都踏实,从班长到战士,从不抱怨,总是说革命需要啥他就干啥。 1944年,中央要开七大,七百多代表需要木炭取暖,张思德被选为烧炭小队副队长,去了安塞县石峡峪。他带着队员没日没夜地干,一个月烧出五万多斤好炭。9月初,大部分队员回了原岗位,他和几个战士留下来想多烧点炭。9月4日,他砍一棵大树时,树倒下来砸坏了窑洞烟囱。第二天早上,雨下个不停,他和小白去修窑洞,干着干着,窑顶突然塌了。他推开小白,自己却被埋在废墟里,当时才29岁。消息传到延安,警卫队长古远兴向毛主席汇报,主席听后沉默许久,眼睛湿润,说生产中死人太不应该,得减少这种牺牲。问到遗体咋处理,古远兴说还在废墟里,打算就地埋了。主席一听就火了,拍桌子说山里有狼,必须马上挖出来,保护不好就撤职。他还说张思德是四川人,不能随便埋在荒郊野外。主席随即交代三件事:把遗体洗干净,保持整洁;安葬时让战士站岗送行;开追悼会,他要亲自讲话。 9月8日下午,追悼会在延安凤凰山下枣园沟口操场举行。战士们列队进入,场中央放着张思德的遗像,旁边是主席亲笔写的挽辞:“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警卫团政治处主任张延祯读了悼词,讲了张思德的生平事迹。毛主席走上台,声音低沉,讲了没用草稿的演讲,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重。他讲了张思德从穷苦农民到红军战士的路,表扬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篇演讲被中央办公厅主任张树德记下来,整理后送主席审阅,主席定名为《为人民服务》。会场上,战士们站得笔直,默默致敬。1967年,他的家乡六合场改名叫思德乡,纪念这个为人民服务的英雄。他的事迹刻进部队的传统,每次首长喊“同志们辛苦了”,战士们喊“为人民服务”,就是对他最好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