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价值数千万美元的核磁共振机,一旦开启就永远无法关闭,除非它发生故障导致事故需要维修,因为关闭一次就要花费60万,它为何会这么贵? 雷蒙德·达马迪安是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先驱之一。1936年,他出生在纽约,从小对科学着迷,后来考进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钻研物理和医学的结合。60年代,他在实验室捣鼓核磁共振设备,研究怎么用磁场和射频信号捕捉人体组织的不同反应。 1971年,他发表了一篇重磅论文,证明核磁共振能区分健康组织和癌变组织,这为MRI的医学应用打开了大门。1977年,他和团队造出第一台能扫描人体的MRI设备“Indomitable”,虽然笨重、效率低,但这台机器让MRI从理论变成了现实。达马迪安后来创立了FONAR公司,把MRI推向市场,但他也因为专利和诺贝尔奖的争议跟科学界闹了不少矛盾。 核磁共振机(MRI)贵得离谱,动辄上千万美元,关一次机还得花60万,到底为啥?核心原因在它的超导磁体。这东西得在接近绝对零度的环境下工作,靠液态氦冷却,温度一升高,液氦就蒸发,磁场就没了。重启得重新灌液氦、冷却磁体,费时好几天,还得专业团队盯着校准,人工和资源成本加起来能到60万美金。 持续运行虽然省了这笔钱,但电费一天就得1500美元,算下来一年光电费就50多万人民币。医院还得配上三名技师,轮班盯着机器,年薪加起来45万人民币。采购一台中档的MRI,比如西门子的3.0T型号,得花2000万美金左右,折合1.4亿人民币。安装时得改造医院的电力系统,弄个专用变压器,不然这机器一小时几百千瓦的耗电量,普通电网根本顶不住。 MRI的运行成本高,但收入也不少。国内公立医院做一次MRI检查,收费大概400到800块,平均算600块。一次扫描大概半小时,机器一天跑16小时,理论上能做48次检查,但实际得考虑患者调度、设备清洁,效率大概七成,每天能做34次左右。算下来,每天收入2万多,扣掉电费和人工成本,日利润1.7万左右,一年能赚600多万人民币。2000万美金的设备,2.5年就能回本,效率高的话甚至更快。这么看,医院买MRI不亏,怪不得各大医院都抢着上这设备。 可这机器也不是没风险。断电一次就麻烦大了。液氦蒸发会放出大量气体,得赶紧疏散人,防止意外。重启时,工程师得连轴转几天,检查磁体、校准磁场,稍有差错,图像质量就可能出问题。医院为了省这60万的麻烦,宁愿让机器24小时不停歇。MRI的磁场强得吓人,1.5到3特斯拉,普通金属物品靠近都会被吸过去,所以检查室得用铅屏蔽,还得贴警示牌,患者进门前得把金属物件全掏出来。技师操作时得调整射频脉冲,盯着电脑屏幕生成脑部、脊柱的图像,工作强度不小。 MRI的技术核心是超导磁体和射频系统。磁体用铌钛合金线圈,通电后产生强磁场,激发人体内的氢原子核,射频脉冲再把信号捕捉下来,电脑处理成图像。这套系统复杂得像个小型实验室,造价高不说,维护也得下血本。液氦得定期检查液位,磁场得校准均匀度,稍微出点岔子就得停机检修。医院为了最大化利用率,排班紧得像流水线,患者一个接一个,技师忙得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这机器虽然烧钱,但诊断精准,脑部肿瘤、脊柱损伤全靠它,患者也愿意花这钱。 20世纪80年代,MRI开始商业化。达马迪安的FONAR公司最早把设备推向医院,早期机器占地方大,安装得花几个月,还得建专用屏蔽室。80年代后,技术进步飞快,扫描时间从几小时缩到几分钟,图像清楚得像高清照片。如今,MRI是诊断软组织疾病的王牌,国内医院的检查费用有管控,普通人也能用得上。FONAR公司虽然没成行业老大,但它的贡献让MRI走进千家万户。达马迪安一直没闲着,后来还在改进设备,研发更小更便宜的型号。 到了晚年,达马迪安把重心转向慈善,掏钱支持医学研究,亲自翻看项目申请,挑出有潜力的资助。2022年,他去世,享年86岁。MRI技术还在发展,医院的MRI机房灯火通明,机器轰鸣不停,救人无数。这技术虽然贵,但值每个子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