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5年,太监向65岁的乾隆禀报:“主子,惇妃生了个小格格!”乾隆手一挥:“赏她两根黄瓜!”随即,两根绿油油,直溜溜,顶花带刺的黄瓜,被太监端进了惇妃娘娘的宫里。 1775年的紫禁城,寒冬腊月里迎来一桩喜事,惇妃生下小公主,乾隆大手一挥,赏了两根黄瓜。这可不是普通的菜市场货色,而是宫里暖房种出来的稀罕玩意儿。这赏赐看似简单,却在后宫掀起波澜,背后藏着怎样的帝王心思?黄瓜为何成了恩宠的象征? 1775年正月初三,惇妃汪氏为乾隆诞下第十位公主,也就是后来的固伦和孝公主。乾隆时年65岁,登基已有40年,清朝国力正处巅峰,人口突破3亿,疆域稳固,文化繁荣。他平定准噶尔和回部,把新疆牢牢纳入清朝版图,还主持修《四库全书》,留下文化瑰宝。这位皇帝不光会打仗,还爱写诗,一辈子写了4万多首,堪称才华横溢。惇妃年仅17岁,比乾隆小47岁,入宫不久便以青春貌美赢得皇帝青睐。十公主的出生,让乾隆老来得女,喜不自胜。 赏赐两根黄瓜的消息传出,后宫议论纷纷。北京的冬天冷得要命,新鲜蔬菜几乎绝迹,寻常百姓连白菜都吃不上。黄瓜在当时可是稀罕货,乾隆赏的这两根更是从江南引进种子,在圆明园暖房里精心培育的成果。暖房用南方土壤,地龙取暖,太监日夜看护,才能在寒冬产出这脆生生的果实。 黄瓜赏赐让惇妃的地位水涨船高。乾隆对她格外关照,十公主出生后,皇帝更是常去探望,把小公主视作掌上明珠。惇妃年轻聪慧,在后宫站稳了脚跟。她和乾隆的感情,不只是帝王对妃子的宠幸,多少带着点真心。黄瓜虽小,却成了后宫的谈资,其他妃嫔眼红归眼红,也只能暗自叹息。乾隆这手赏赐,拿捏得恰到好处,既让惇妃面上有光,又不显得过于铺张,透着老皇帝的精明。 乾隆晚年的清朝,虽国力强盛,但也有些隐患。宠信和珅是个大问题,这位权臣贪得无厌,后来被嘉庆收拾,抄家不说,还丢了性命。乾隆对和珅的信任,多少让朝政蒙上阴影。但在后宫,他却能用小小赏赐拉拢人心。黄瓜这事儿,表面看是随手一赏,实则是对惇妃母女的重视。十公主长大后,被封为固伦和孝公主,嫁给了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这门婚事有政治联姻的意味,乾隆借此稳住和珅的势力,巩固朝堂。 十公主的出生和黄瓜赏赐,在清宫历史上留下了独特印记。她长大后聪慧能干,即便和珅倒台,家道中落,她依然凭着自己的身份保住了丈夫丰绅殷德的性命。这份底气,离不开乾隆的宠爱。惇妃也因十公主的出生,地位更加稳固。她陪着乾隆走过晚年,直到1799年乾隆去世,她才渐渐淡出后宫中心。她活到1825年,67岁去世,算是清朝妃嫔里比较长寿的。 黄瓜赏赐的故事,乍听有点好笑,但细想却有深意。它不光是乾隆对惇妃的恩宠,更反映了清宫生活的细腻之处。皇帝的每一次赏赐,都是后宫地位的晴雨表。黄瓜虽不起眼,却因稀有而成了恩宠的象征。乾隆65岁还能有女儿,惇妃17岁就生下公主,这年龄差本身就让人津津乐道。黄瓜不过是他们故事的一个缩影,背后是乾隆晚年的生活状态和对后宫的掌控。 十公主的婚姻和她后来的表现,也为这段故事增添了色彩。她嫁给丰绅殷德后,和珅家族一度风光无限。和珅虽因贪腐臭名昭著,但十公主靠着自己的身份和智慧,在家族落难时稳住局面。她的坚韧和乾隆的偏爱,让她在清朝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