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让所有的美国导弹打不到中国!他是继钱学森以来,国家非常重视的人才,连美国人都非常忌惮他,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反导专家”陈德明! 在中国的西北戈壁,漫天黄沙遮蔽了星光,却掩不住一颗炽热的初心,陈德明,这位被誉为继钱学森之后国家不可或缺的国防英才,从小便将目光投向九天之外。 幼年时,父辈讲述的保家卫国故事如同一粒种子,深深埋进他的心田。 上世纪80年代,年轻的陈德明带着一腔热血,踏入西北导弹试验基地,那时的中国,,国防科研更如一张白纸,特别是在反导领域,而美国和苏联早已遥遥领先。 资料库中关于反导的记载寥寥无几,国外技术封锁更是让参考资料近乎无迹可寻,面对这样的起点,换做旁人或许早已退缩,但陈德明却将这视为挑战。 他指着远处试验场的方向,眼神坚毅,别人越不想让我们搞成,我们越要闯出一条路。 白天,他们顶着烈日调试设备,汗水混着沙尘在脸上凝成一道道痕迹,夜晚,煤油灯下,他们埋首推导公式,纸张上密密麻麻的数字仿佛在诉说无尽的探索。 一次,为了验证一个拦截轨迹模型,团队反复模拟上百次,数据却始终不尽如人意,有人灰心丧气,他却直接住进了实验室研究。 最终从导弹飞行的微小扰动中找到症结,修正模型后,拦截精度提升了三成。 陈德明的专注近乎痴迷,工作起来常忘了时间,为了提醒自己回家,他特意将闹钟定在每晚十一点半,可这闹钟常常形同虚设。 一次清晨,同事偶遇他,见他眼眶泛红,惊讶问道为何这么早来上班,他却轻描淡写地说:“我还没回家。” 团队在他的带领下全力攻关,夜以继日地推演、验证,终于在一次次试验中突破了技术瓶颈。 2003年夏,一次新型战略导弹飞行试验意外失利,弹头因故障解体,偏离预定目标区,杳无音讯,这枚弹头关乎导弹装备部队的成败,上级下达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找回。 在戈壁滩上找失踪的导弹弹头,难如大海捞针,陈德明临危受命,接手这烫手山芋,他盯着光学设备拍下的最后画面,反复琢磨,愣是从一闪而过的线索里抓住了关键。 弹头解体后,运动轨迹跟平时不一样! 他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分析、建模,七天七夜硬是把可能落点缩小到15平方公里,比原来的搜寻范围小了百倍。 搜索队顺着他的推算,很快就找到了弹头,拿回了宝贵数据,事后,大家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可他只是摆摆手,憨厚地说:“我就是之前研究过这块,多少有点把握。” 这份底气,源于他多年如一日的钻研与积累,这样的“寻弹”传奇,在他职业生涯中并非孤例,但凡弹头失踪,基地总会第一时间想到他。 中国反导技术也是因为他的带领跻身世界第一梯队,震惊全球,这面“中国盾”,不仅让美国精心设计的导弹在中国上空成了无用之物,更为国家安全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他的名字,开始在国际军事领域悄然流传,连美国智库都不得不承认,陈德明的突破,改变了西太平洋的战略格局。 试验成功后,他风头正盛,却三次主动请辞技术室主任之职,第一次,他刚开口便被上级驳回,三年后,他再次提出,领导只当他是谦虚。 第三次,他郑重递交辞职报告,坦言只想专心科研,上级见他如此执着,方才应允,在他看来,名利如浮云,科研才是毕生使命。 这样的科学家,值得被更多人铭记。 信源:央视网——2016-07-25——《反导尖兵 铸盾天疆——记西北某基地研究员陈德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