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200万发炮弹到位?拉夫罗夫赶到中国,普京明白:该向中国交底了! 有外媒报

1200万发炮弹到位?拉夫罗夫赶到中国,普京明白:该向中国交底了! 有外媒报道说,俄罗斯可能已经从中国拿到了1200万发炮弹,虽然这个数字没有得到官方证实,但考虑到乌克兰战场上俄军每个月要打掉30万发左右的炮弹,这批弹药要是真的到位,确实能帮上大忙,而拉夫罗夫这次来中国,正好赶上俄军在哈尔科夫进攻受阻,时机相当微妙。 俄罗斯自己的军工厂现在每年能生产300万发炮弹,比战前多了两倍,但还是不够用,如果真像传闻说的那样拿到了1200万发,那相当于俄军现有库存的三倍。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确实有能力生产这么多炮弹,但中国一直坚持"不向冲突任何一方提供武器"的原则,所以这批炮弹很可能是通过其他方式到俄罗斯手里的——比如以民用物资的名义出口,或者通过第三国转手。 事实上,中俄贸易这两年增长很快,2023年贸易额涨了26.3%,其中不少是矿物燃料和金属制品,这些都是造炮弹需要的原材料。 拉夫罗夫这次来还特意提到要"推动用本国货币结算",说明双方在想办法绕过西方的制裁,建立自己的贸易体系。 拉夫罗夫这次来中国,很可能是为普京接下来的访问铺路,俄军在哈尔科夫的进攻不太顺利,俄罗斯现在急需中国的支持。 5月初,俄罗斯工业部长带了500多人的代表团去沈阳参加博览会,重点推销机床、微电子这些战时急需的产品,没过多久,俄罗斯央行又宣布人民币在其外汇储备中的比例超过了60%,这些动作都说明,俄罗斯正在加快和中国合作的步伐。 中国这次在联合声明里用了"战略稳定"这个词,通常这种说法涉及核武器、太空安全等高级别议题。 有专家猜测,俄罗斯可能正在用一些敏感技术换取中国的支持,比如用导弹技术换中国的北斗导航服务,如果真是这样,那说明两国的合作已经进入更深层次的阶段。 西方一直指责中国"暗中支持俄罗斯",但中国的做法其实很聪明,一方面,中国加大从俄罗斯进口农产品,比如大豆进口量去年增长了47%,这样既能帮俄罗斯经济,又能平衡贸易结构。 另一方面,中国加速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现在莫斯科交易所里人民币的交易量已经超过了美元,这种"不直接军援,但提供经济支持"的策略,让西方很难找到把柄。 有乌克兰问题专家指出,中国在俄乌冲突中扮演了一个"调节器"的角色,当俄罗斯占上风时,中俄合作会稍微降温。

当乌克兰拿到西方新援助时,中俄互动又会升温,这种微妙的平衡,客观上给冲突设置了一个"天花板",避免局势彻底失控。 在当今国际形势下,中俄合作展现了一种灵活的外交智慧,两国既不搞冷战式的军事同盟,也不被西方"选边站"的逻辑牵着走。 中国向俄罗斯提供民用物资,换取稳定的能源供应,俄罗斯则向中国开放市场,帮助人民币走向国际,这种各取所需、但又保持距离的合作方式,确实很巧妙。 中国在这件事上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比如俄罗斯邀请中国搞联合军演,中方只参加反恐演练,不碰敏感战术项目。

在芯片出口上,中国企业也严格控制,不向俄罗斯提供最先进的技术,这种"合作但不越界"的策略,既维护了自身利益,又避免了和西方彻底撕破脸。 历史证明,大国之间的关系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就像上世纪50年代中国虽然和苏联关系密切,但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一样,今天的中俄合作也有明确的边界。 这种既协作又保持距离的模式,可能是未来国际关系中更可持续的相处方式,关键在于,这种合作能不能进一步推动全球治理的改善,而不是仅仅成为应对危机的临时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