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美要求澳大利亚表态,战时是否愿出兵台海,澳当局的回应斩钉截铁。“若台海爆发冲突,

美要求澳大利亚表态,战时是否愿出兵台海,澳当局的回应斩钉截铁。“若台海爆发冲突,澳大利亚是否愿出兵?”7月13日,澳大利亚国防工业部长帕特·康罗伊在澳广播公司(ABC)节目中面对这个尖锐问题时,斩钉截铁的回应:“我们不会讨论假设性问题。是否出兵,只能由当时的民选政府决定。”这一表态直接回应了美国国防部近期的施压。 美国这次施压的时机很微妙。就在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访华的节骨眼上,五角大楼突然抛出 “战时出兵” 的问题,明摆着是想给中澳关系添堵。 但堪培拉显然不吃这一套。康罗伊的回应既没把话说死,又守住了主权底线 —— 出兵这种大事,当然得由当家作主的政府说了算,哪能提前给别人当枪使? 澳大利亚的拒绝,说到底是现实利益的考量。中国连续 13 年稳居澳大利亚最大贸易伙伴,2024 年双边贸易额突破 2400 亿澳元,相当于每个澳大利亚人每年从对华贸易中直接受益约 9000 澳元。 这种经济脐带要是断了,澳大利亚的矿业、农业、教育业都得伤筋动骨。阿尔巴尼斯访华时特意带着必和必拓、福德士河等商业巨头,就是要向国内选民证明:和中国搞好关系,饭碗才能端得稳。 美国的 “双重标准” 也让澳大利亚心寒。自己对 “协防台湾” 遮遮掩掩搞 “战略模糊”,却逼着盟友亮底牌,这不是把人当冤大头吗? 就像《金融时报》说的,美国官员私下承认 “台湾失守不影响美国民众生活”,却要求盟友当炮灰,这种算盘打得太精。澳大利亚可不是当年跟着美国打伊拉克的愣头青了,现在他们更清楚:卷入别人的战争,代价得自己扛。 澳大利亚民众的态度也给政府上了 “紧箍咒”。洛伊研究所民调显示,只有 42% 的人支持派军队 “保卫台湾”,超过半数认为应保持中立。 想想看,哪个民选政府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子弟兵送到万里之外的战场,就为了给别人的战略利益买单?更不用说,中国游客每年给澳大利亚创造上百万个就业岗位,真要撕破脸,旅游业、教育业这些支柱产业先得垮掉。 从战略层面看,澳大利亚正在挣脱 “美国跟班” 的标签。康罗伊强调 “主权优先”,其实是在向华盛顿传递一个信号:我们不是你的附庸。 这种觉醒在 “奥库斯” 核潜艇协议上也有体现 —— 尽管美国要求澳大利亚在台海问题上明确立场,但堪培拉始终没松口,反而借着协议推进自己的国防工业升级。说白了,澳大利亚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不是空头承诺。 美国的施压还暴露了其印太战略的困境。原本指望日澳当 “桥头堡”,结果日本防卫省推说 “要按宪法办事”,澳大利亚直接装聋作哑。 这种 “集体沉默” 说明,盟友们越来越不愿意为美国的霸权买单。就像外交学院教授李海东说的,科尔比的做法本质是让盟友当 “炮灰”,这种吃相太难看,只会加速联盟离心力。 澳大利亚的回应也给台海局势降了温。在中美博弈白热化的当下,任何 “选边站” 的承诺都可能成为导火索。堪培拉选择不提前表态,客观上避免了局势进一步恶化。 毕竟,台海问题是中国内政,任何外部势力的介入都只会火上浇油。澳大利亚作为区域国家,更清楚和平稳定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当然,澳大利亚的 “模糊策略” 也有风险。美国可能会在其他领域施压,比如要求增加军费、调整 “奥库斯” 合作细节。但康罗伊已经把话挑明: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这种务实态度,或许能让澳大利亚在中美之间走出一条 “第三条道路”。毕竟,在这个全球化时代,谁也不想在大国夹缝中 “站队找死”。 不得不说,澳大利亚的回应的确是理性的。它既没得罪美国这个盟友,又给中澳关系留了余地,更重要的是守住了国家利益的底线。 在台海这个敏感问题上,堪培拉用 “不讨论假设” 的智慧,向世界证明:小国也能在大国博弈中掌握主动权。这种清醒,值得那些被 “意识形态狂热” 冲昏头脑的国家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