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军区司令尤太忠少将得知:“老战友史景班少将的3个女儿被分配到内蒙古,正在某农场参加劳动。”尤司令听后,他立即乘车赶去,与3个姑娘见了面,并告知农场场长:“她们可都是我亲侄女。” 尤太忠与史景班,两位年轻有为的军官,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在那个炮火连天的岁月里,尤太忠和史景班经常在战壕中并肩战斗。炮弹在头顶呼啸而过,子弹擦着耳畔飞舞,但他们始终紧握着手中的枪支,瞄准敌人,勇往直前。两人配合默契,无论面对多么艰难的战局,都能够临危不惧,奋勇杀敌。 战争中,尤太忠和史景班互相照应,患难与共。一次,史景班在战斗中不幸负伤,尤太忠冒着枪林弹雨,将他背回阵地,及时送医救治。史景班伤愈归来后,对尤太忠的救命之恩感激不尽。而在另一次战斗中,尤太忠也曾在史景班的掩护下,成功完成了一次十分危险的侦查任务。 烽火散尽,硝烟渐消。尤太忠和史景班凭借着出色的军功,先后晋升为高级军官。但无论官职多高,两人的友谊却从未改变。他们常常通信往来,谈军事谈理想,切磋学习,共同进步。即使身处异地,也依然惦念着彼此的安危冷暖。 多年的并肩战斗,让尤太忠和史景班结下了比血缘更深的情谊。他们是生死之交,是患难与共的挚友。这份跨越时空的友谊,成为了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也为他们后来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0年,时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兼某省省军区司令的尤太忠少将,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偶然得知,他的老战友史景班少将如今处境艰难,三个女儿被下放到内蒙古某农场参加劳动。 尤太忠闻讯后心急如焚,老友的女儿正在自己的辖区受苦,他怎能袖手旁观?返回军区后,尤太忠立即召集随行人员,驱车前往女儿们劳动的农场。 风尘仆仆赶到农场,尤太忠见到了史景班的三个女儿。三个姑娘面黄肌瘦,衣衫褴褛,一副饱经风霜的模样。尤太忠见状心如刀绞,他一边安慰鼓励姑娘们,一边仔细询问她们的生活状况。 姑娘们初见尤太忠,有些拘谨。但在尤太忠亲切的关怀下,渐渐放下了戒备。她们向尤太忠诉说着在农场的艰难生活,以及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尤太忠听后潸然泪下,他拍着姑娘们的肩膀,鼓励她们要坚强,要相信困难总有过去的一天。 临行前,尤太忠把农场场长叫到一旁,语重心长地说:"这三个姑娘都是我的亲侄女,你一定要好好照顾她们,给她们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她们的父亲是我的老战友,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一定要善待他的后代。" 在尤太忠的悉心安排下,史景班的三个女儿很快调离了农场,回到了父母身边工作生活。多年后,三姐妹再忆起尤太忠的恩情,依然泪流满面。她们说:"若没有尤叔叔鼎力相助,我们哪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不光是父亲的救命恩人,更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啊!" 而史景班对尤太忠的救命之恩,更是感激涕零。每每提起尤太忠,史景班都难掩激动之情:"老尤,我的兄弟,谢谢你救了我的三个女儿!你不仅是我的生死之交,更是我全家的恩人啊!" 面对好友的感激,尤太忠却总是谦逊地说:"老史,咱们都是革命战友,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更何况是你的亲骨肉,我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