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时期,流行一句话:“昆仑的奴,新罗的婢”。啥意思呢?就是长安、洛阳等大都市的贵族人家喜欢养“昆仑奴”、“新罗婢”,将其作为“宠物”,是身份与地位之象征;只要市场一有“昆仑奴”,“新罗婢”,立刻抢购一空。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彼时的长安、洛阳等大都会繁华似锦,处处充满异域风情。在这样一个海纳百川的时代,流行着一句话:"昆仑的奴,新罗的婢"。 何谓"昆仑奴"?其实就是来自东南亚、非洲等地的黑人或棕色皮肤的仆从。他们大多是被"进贡"或"贩卖"到中原的。这些昆仑奴身强力壮,性情也较为温顺驯服,很得当时贵族老爷的欢心。在那个讲究排场的年代,豪门贵族出门时总爱带上一两个昆仑奴,一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二来也给人一种安全感。久而久之,豢养昆仑奴便成了贵族阶层 status的象征。 至于"新罗婢",则是指从朝鲜半岛贡来的年轻女子。她们大都温婉贤淑、娴静端庄,擅长料理家务,是帮衬贵妇起居的得力助手。可以说,在盛唐时期的大户人家,有几个新罗婢在身边服侍,也是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 于是,在繁华的长安洛阳,但凡奴婢市场上一有昆仑奴、新罗婢出现,定会引得贵族老爷们前赴后继,争相抢购,很快便会被一抢而空。仿佛没有几个异域奴仆在身边,都不好意思在上流社交圈里抛头露面似的。 诚然,在今天看来,买卖人口、豢养奴仆的陋习自然应该废除。但对于昆仑奴和新罗婢自身而言,比起在异乡担任苦役,能够侍奉在富贵人家,倒也算是一种相对不错的归宿。与主家相处融洽的,甚至能得到释放,过上自由的生活。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昆仑奴"、"新罗婢"的流行,一方面反映出当时上层社会的虚荣和腐朽,但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印证了盛唐时期国家富足、经济发达的景象。毕竟,只有社会足够繁荣,才可能孕育出如此奢靡的风气。这大概就是盛世的一个缩影吧。 在盛唐时期,豢养昆仑奴和新罗婢成为上流社会的一种时尚。这股风潮的兴起,其实反映了当时贵族阶层的虚荣心理和奢靡风气。 对于那些权贵富豪而言,拥有一两个异域奴仆,是彰显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标志。请想象一下,一位锦衣华服的贵族少爷,出门时身边跟着几个肤色各异的昆仑奴,那气派还真是不同凡响。他们行走在洛阳街头,本就引人注目,更遑论昆仑奴异域的面孔更让人觉得新奇有趣。少爷骄傲地向朋友介绍:"这几个昆仑奴,都是我家新置办的,买自海外呢。"言语间满是炫耀之情。 于是,买昆仑奴成了贵族子弟间的一种竞争。谁家的昆仑奴更加高大威猛,数量更多,谁就更有面子。这股风气之下,昆仑奴在长安和洛阳备受追捧,身价倍增。富商大贾们甚至不惜重金从域外购买,只为满足虚荣心。 同样,豢养新罗婢也是如此。一个贵族家庭若有了几名新罗美婢服侍,便是很得体面的事情。这些新罗婢不但能给男主人面子,也是女主人的重要陪衬。贵妇们喜欢带着婢女出入各种场合,接受他人艳羡的目光。因此,新罗婢一到奴婢市场,往往就被哄抢一空。 必须指出,这种豢养异域奴仆的风气,本质上是一种畸形的审美和价值取向,反映了奴隶制度下人性的异化。其荒诞之处,正如同今人去豢养珍稀动物来彰显身价一般。 不过话说回来,从另一个角度看,昆仑奴和新罗婢的身价之高,恰恰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盛唐帝国的国力之强盛。毕竟,只有经济繁荣,才可能滋生出如此奢靡的消费观念;也只有国力强盛,才能凭借对外交流从域外获得大量异族奴婢。正所谓,奢靡之风乃盛世之征兆。只是这种征兆,未必是一种值得称道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