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信不信,命不好再俭省也是没钱。 我一个邻居,才 59 岁,勤俭节约到了如此地步
你信不信,命不好再俭省也是没钱。
我一个邻居,才 59 岁,勤俭节约到了如此地步。每天天不亮,王大伯就提着布袋在小区垃圾桶旁转悠,塑料瓶、纸箱、旧报纸,只要能卖钱的废品,他都分门别类收拾得整整齐齐。他家阳台永远堆着半人高的废品,窗户被挡得严严实实,即使在盛夏也很少开窗通风,怕热气进来费电。
第一次去他家做客是去年冬天,楼道里飘着淡淡的煤烟味。推开他家防盗门,昏暗的客厅里只开着一盏 15 瓦的节能灯泡,光线勉强能看清家具轮廓。王大伯连忙开灯,可那盏吊在天花板中央的大灯只亮了一半,他不好意思地解释:“省着点用,坏了半拉也能照亮。” 客厅的沙发罩着洗得发白的布套,边角处已经磨出了毛边,茶几上摆着的搪瓷缸子掉了好几块瓷,露出里面的黑铁皮。
王大伯的节俭渗透在生活的每个细节里。他家的水龙头永远滴着水,用桶接着说是 “水表不转”;做饭时灶台火苗调得极小,炒个青菜要翻来覆去炒半小时;冬天舍不得开暖气,裹着三层棉衣坐在被窝里看电视;儿女们买的新衣服他从不穿,总说 “旧衣服还能穿”,结果衣柜里塞满了打着补丁的旧衣物。小区里的人都说王大伯会过日子,可谁都知道,他这辈子没攒下多少钱。
去年秋天,王大伯突发心梗住院,手术费一下子掏空了家里所有积蓄。他躺在病床上还念叨着:“早知道住院这么贵,我平时更该省着点。” 护士来换药时要换一次性床单,他连忙摆手:“这个还能再用,不用换。” 气得主治医生直接找他儿子谈话:“你父亲再这样过度节俭,不利于术后恢复!”
王大伯的儿子小伟跟我聊起父亲时,眼圈总是红红的。他说父亲年轻时候在工厂上班,工资不高但也算稳定。可那时候父亲就特别节俭,单位发的福利品舍不得吃,放坏了才肯扔掉;同事们凑钱聚餐他从不参加,说 “浪费钱”;小伟小时候想买本课外书,父亲总说 “课本学好就行”。更让人无奈的是,十年前小区附近的商铺招租,小伟劝父亲凑钱租个店面开小卖部,父亲却说 “风险太大,不如存银行稳妥”,结果现在那排商铺租金翻了十倍。
“我爸总说自己命不好,辛苦一辈子没攒下钱。” 小伟叹着气说,“可他从来没想过,不是命不好,是他的日子过得太死了。” 王大伯总把 “省钱” 挂在嘴边,却不懂 “钱是挣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他舍不得花钱学习新技能,工厂改制时因为没技术只能内退;舍不得花钱维护人际关系,遇到困难时没人愿意帮忙;甚至舍不得花钱体检,小毛病拖成大问题,最后花更多的钱治病。
住院期间,同病房住着一位退休教师张阿姨。张阿姨退休金不低,却生活得很精致:每天早上喝杯牛奶吃个鸡蛋,下午会用保温杯泡点花茶,定期去医院体检,还报了老年大学的书法班。张阿姨常跟王大伯聊天:“老哥,省钱不是坏事,但不能为了省钱委屈自己。钱就像水,得流动起来才有活力,光捂着不花,最后只会变成死水。”
王大伯起初不认同,觉得张阿姨是 “不会过日子”。直到有天护士来量血压,张阿姨的血压各项指标都正常,而王大伯因为长期营养不良,血压偏低还伴有贫血。医生特意叮嘱:“术后要加强营养,多吃点鸡蛋、瘦肉,喝点牛奶,别舍不得花钱。” 那天下午,小伟给父亲买了份排骨汤,王大伯看着碗里的肉块,犹豫了半天还是吃了,吃完后小声说:“确实比咸菜好吃。”
出院后,王大伯的生活悄悄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整天去捡废品,而是跟着小区里的老人们去公园散步;小伟买的新衣服他愿意穿了,说 “穿着确实舒服”;家里的灯泡换成了明亮的 LED 灯,水龙头也修好了不再滴水。有次我在小区超市碰到他,他正给小孙子买酸奶,笑着说:“医生说多喝牛奶补钙,孩子长身体呢。”
今年春天,小伟帮父亲在小区门口摆了个修鞋摊。王大伯年轻时学过修鞋手艺,只是以前觉得 “干这个丢人” 一直没做。没想到生意还不错,每天能挣几十块钱。他不再抱怨自己 “命不好”,反而常说:“原来动动手就能挣钱,以前真是钻牛角尖了。” 有次我路过他的修鞋摊,看到他正认真地帮顾客缝补鞋子,阳光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透着一种踏实的光彩。
其实生活中像王大伯这样的人不少,他们把 “节俭” 过成了 “吝啬”,把 “安稳” 过成了 “封闭”,最后把所有不如意都归结为 “命不好”。却不知命运从来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舍不得投资自己,就只能在底层挣扎;舍不得拓展眼界,就只能困在原地打转;舍不得适当享受,就辜负了生活的美好。
真正的过日子,不是一味省钱,而是懂得合理规划:该花的钱不能省,比如健康投资、学习提升;该挣的钱要努力挣,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该享受的生活要享受,在能力范围内让自己过得舒服。就像老人们常说的:“日子是过出来的,不是熬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