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赵构选择宋太祖后代接班的原因 南宋开国皇帝赵构,一辈子干了不少让人骂娘的事儿——

赵构选择宋太祖后代接班的原因 南宋开国皇帝赵构,一辈子干了不少让人骂娘的事儿——逃跑、杀岳飞、向金人称臣,但有一件事却显得特别奇怪:他明明是宋徽宗的儿子、宋钦宗的弟弟,为啥偏偏要从太祖赵匡胤那一脉里挑了个孩子当接班人? 要知道,从赵匡胤传位给弟弟赵光义开始,北宋的皇帝都是太宗一脉的,赵构自己也是太宗的后代,结果到他这儿突然“认祖归宗”,把皇位还给了太祖的后人。这事儿可不是随便拍脑袋决定的,背后藏着不少弯弯绕绕。 这事儿啊,得从建炎三年那场噩梦说起。 建炎三年春天,杭州城里突然闹起了兵变,两个将领带着刀就冲进了赵构的寝宫。这场“苗刘兵变”差点要了赵构的命,最要命的是,他那唯一活着的亲儿子,才三岁的小赵旉,在这场惊吓和混乱里夭折了。这对赵构的打击,简直比金兵追到屁股后面还狠。儿子没了,意味着他这支太宗血脉的“小宗”眼看就要绝后,皇位传给谁?成了天大的难题,也成了他心头一根拔不掉的刺。 赵构心里苦啊。他爹徽宗、他哥钦宗,连带一大帮太宗系的宗室,全被金人打包掳到北边“坐井观天”去了,在五国城啃冷馒头呢。理论上,这两位才是“大宗”正统,只要他们还活着(哪怕活得憋屈),赵构这个“代理皇帝”的位置就有点名不正言不顺。金人时不时拿这俩“活宝”当筹码,要挟赵构,动不动就说“你不听话就把你爹你哥送回来哦”,搞得赵构又恨又怕——真送回来,他这皇帝还当不当了?所以啊,他宁愿花钱买平安,向金人称臣,也绝不想让父兄回来添堵。 选接班人这事儿,在赵构脑子里转悠了快三十年!为啥拖这么久?说白了,他内心深处那点小九九在作祟。一方面,身体不行(据说被那次兵变吓出了阳痿),生不出儿子是铁板钉钉了;另一方面,他未必真想彻底放弃权力,选个成年宗室过来,那不是给自己找个“太上皇预备役”吗?太危险。挑个远房小孩从小养着,既能解决继承问题,又能在自己眼皮底下掌控,安全系数高多了。 那为啥非得是太祖赵匡胤的后代?太宗赵光义的后代难道死绝了?那倒没有。但赵构这弯弯绕绕的心思,可深着呢: 甩锅给祖宗,切割“靖康耻”的屎盆子:北宋亡国,靖康之耻,这口大黑锅结结实实扣在了徽宗、钦宗头上,也就是太宗赵光义这一脉的直系子孙身上。赵构自己也是这一脉的,这血统在当时简直就是“亡国之君”的标签,政治合法性严重受损。把皇位还给太祖一脉,等于是向天下宣告:看啊,导致亡国的是太宗子孙(我爹我哥他们),可不是太祖的种!现在我把皇位还给太祖后人,等于重启了“正确路线”,咱大宋的根正苗红又回来了!这招“政治切割”,玩得相当高明,试图用“认祖归宗”来洗刷太宗一脉的耻辱,给自己脸上贴点“拨乱反正”的金粉。 给金人添堵,堵死“代理人”的路;金人特别坏,他们搞了个傀儡政权“伪楚”,皇帝张邦昌就是太宗系的远亲。金人想用这个证明:看,你们赵家(太宗系)不行了,我们另立门户了。如果赵构继续选太宗系的人接班,岂不是间接承认了金人扶持伪楚的某种“合理性”?或者万一哪天金人把他爹他哥或者别的太宗子孙放回来争位,麻烦更大。选太祖系就不同了,彻底和太宗系划清界限,告诉金人:你们手里那些太宗系的“牌”,在我这新立的太祖系朝廷面前,一文不值!这等于釜底抽薪,断了金人利用太宗系搞事情的后路。 挑个“软柿子”,方便自己当“影子皇帝”:赵构选中的赵昚(后来的宋孝宗),是太祖的七世孙,血缘关系远得都快出五服了,家族早就没落成普通老百姓。这种背景的小孩,背后没有强大的外戚势力,在朝廷里更是毫无根基。赵构把他从小养在宫里,名义上是当儿子养,实际就是培养一个听话的傀儡。赵构算盘打得精:我退位了,当太上皇,但你小子是我一手扶起来的,根基全在我这儿,朝廷里都是我的人,你还不得乖乖听我的?这样既能享受太上皇的尊荣,又能继续掌控实权,美滋滋。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赵构退居德寿宫后,对朝政的干预可一点没少,孝宗在他面前确实像个“儿皇帝”。 赵构这辈子,逃跑堪称专业运动员水准,杀忠臣岳飞那是心狠手辣,对金人屈膝称臣更是把赵家祖宗的脸都丢尽了。最后玩这一手“皇位归还太祖系”,看似神来之笔,实则不过是他在权力泥潭里挣扎求生、精心设计的最后一搏。 他想保住自己的权柄,想给南宋换个“干净”的招牌,唯独没怎么真心实意地考虑过,什么对这个饱经摧残的国家最好。他选孝宗,与其说是为宋朝选贤,不如说是为自己选了一个最安全、最听话的“权力保管员”。孝宗后来的“乾淳之治”,很大程度上是这位养子自己争气,外加时运使然,可绝不是赵构那点私心算计出来的好结果。赵构在德寿宫悠哉游哉的二十五年太上皇生活,看着孝宗在龙椅上如坐针毡地处理他留下的烂摊子,大概就是他这场精心布局的最大赢家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