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今天报道:马来西亚外长:中国将在所有文件准备就绪后立即签署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自1997年生效,限制成员国仅将核能用于发电等和平目的。 世界上一半的海运,一半的液化天然气,都要依靠这条狭小的水路。 它不仅仅是一条航线,还是关系到整个世界的经济命脉。 一旦这条动脉成为核冲突的燃点,其后果将是全球性的灾难。 为了防范这种风险,东南亚国家早在1997年就签署了《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旨在为核武器划下一道“红线”,确保核能仅用于和平目的。 一个区域性条约,若没有核大国的切实参与,其安全保障的效力终究有限。 几十年来,一些核大国对此始终犹豫不决,用各种模糊的理由拖延。 马来西亚外长在最近透露,中国已经准备好签订该条约的附加议定书。 这一进展不仅可能打破长期的地缘政治僵局,也清晰地照见了全球大国间截然不同的战略路径。 美国的路径,就体现出一种长期的迟疑。 从克林顿政府到特朗普执政的二十多年里,华盛顿一直没有签署这份承诺不在该区域使用核武器的关键文件。 官方给出的解释是,“必须认真研究条约的责任”或者“评估盟国的防务承诺”。 但这些外交辞令的背后,是其不愿被束缚手脚的战略考量。 很明显美国想要保留核武器,把它当作一个震慑的砝码,以便在区域内保持自己的发言权。 毕竟美国在东南亚拥有庞大的军事存在,包括近37万兵力和七个基地群,构成了其所谓的“岛链”封锁体系。 签署条约在他们看来,或许会限制军事行动的自由,甚至影响与日韩等盟友的“核保护伞”承诺。 更具讽刺意义的是,美国一边拖延签署相关协议,一边竟对东盟国家课以高达25%至40%的关税。 这违背了它所声称的“维持区域稳定”的主张,很容易使东盟各国对于美国所作的承诺产生怀疑。 这暴露了一种过时的战略思维,即宁愿保留一份模糊的“灵活性”,也不愿通过明确的承诺来换取实实在在的稳定。 与此相反,中国的立场更加明确,更加连贯。 在马来西亚外长表态后,中国外交部立即确认支持,并重申了率先签署的意愿。 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中国长期坚持和平利用核能、反对核扩散政策的自然延伸。 对于东南亚各国来说,中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保护又增加了一个关键的保证。 行动胜于言语。到2024年,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总额将达到9823亿美元,并且关于自由贸易区3.0版本的升级会谈已经接近尾声。 与此同时,中国在科技与民生领域的合作也扎实推进:协助泰国建成东盟首个托卡马克核聚变研究装置,并培养了青年科研人才。 这些具体务实的合作,与某些国家口惠而实不至的承诺形成对比,也表明中国选择的路径是尊重地区规则、通过平等承诺建立信任,而不是“援助换服从”或“威慑逼妥协”的旧式套路。 归根结底,这场围绕《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的博弈,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各国面对地区安全时的真实立场。 如今全球供应链已经十分薄弱,确保重要航线的安全与畅通,比单纯的军事威慑要重要得多。 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信任才能成为深入的经济合作的基础。 中国用行动诠释了何为“负责任大国”,即愿意尊重并遵守地区国家自己制定的规则。 而美国固有的霸权思想和举棋不定的姿态,更是显露出了它在战略上的矛盾性和弱点。 这也警示着国际社会,在一个日益互联的世界里,信誉与实力同等重要,单靠拖延战术和空洞说辞,终将被时代所疏远。 那么在中国摆出这样的姿态之后,其他核大国,尤其是俄罗斯,是否会随之跟进呢? 高度依赖马六甲海峡的日本和韩国,又会如何推动这一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