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公元757年,年过古稀的太上皇李隆基在六百名侍卫的护送下回到了长安,新帝李亨带了

公元757年,年过古稀的太上皇李隆基在六百名侍卫的护送下回到了长安,新帝李亨带了三千精锐前来迎接。见李亨这阵势,李隆基赶忙让侍卫们丢开刀剑投降,他勉强笑着说:“我只是想回宫安度晚年。” 李隆基这辈子,真可谓是大起大落。他年轻时可不是一般的厉害,710年以临淄王的身份搞了个政变,把他爹李旦推回皇位,自己当上了太子。712年登基后,他干劲十足,把唐朝治理得井井有条,迎来了“开元盛世”。那时候,国库充实,百姓安居乐业,谁不说他是千古一帝?可人一得意就容易飘,晚年的李隆基开始变了味。他迷上了杨贵妃,整天花天酒地,还重用了一堆奸臣,像安禄山、杨国忠这些人,搞得朝政乌烟瘴气。结果呢?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直逼长安,他收拾包袱就跑,半路上还闹了个马嵬驿兵变,杨贵妃被逼自尽,他的心腹也散了伙。从那以后,他的皇帝梦算是彻底碎了。 后来,太子李亨跑去灵武自己称帝,李隆基在四川当了个有名无实的太上皇。那日子过得可憋屈了,手里没权,身边也没几个贴心人。757年,他终于熬不住了,带着六百个侍卫回了长安,想着好歹回老家养老。可李亨也不是省油的灯,带着三千精锐骑兵来“迎接”,这阵势摆明了是在敲打老爹。李隆基也不是傻子,赶紧让侍卫把刀剑扔了,表明自己没啥野心。可这招管用吗?李亨表面上客客气气,心里却压根不放心,把他安置在兴庆宫,还派人盯着,生怕他搞什么小动作。 回到长安的李隆基,日子过得一点也不舒坦。名义上是太上皇,可实际上跟软禁差不多。旧日的臣子要么死了,要么跑了,身边冷冷清清。他那句“我只是想回宫安度晚年”,听着是真心话,可现实却不给他这个机会。760年,宦官李辅国又跳出来挑拨父子关系,硬是把李隆基从兴庆宫赶到太极宫的甘露殿。那地方更偏僻,条件也差,他的心情可想而知有多糟。到了762年,李隆基在孤独和郁闷中病死了,活了七十八岁。他走的时候,长安城还是那么热闹,可没人太在意这个曾经的皇帝,仿佛他压根没存在过。 李隆基这一生,真挺让人感慨的。早年他雄才大略,把唐朝推向巅峰,可晚年昏庸无能,把好好的江山搞得一团糟。安史之乱是他挥霍无度的结果,马嵬驿兵变是他失势的转折,回到长安的遭遇更是他人生的缩影。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权力这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得意时别太狂,落魄时也别太怨。父子之间的那点事,说白了就是权力的博弈,李亨防着李隆基也不是没道理,毕竟谁也不想自己的皇位被人惦记。可李隆基呢?他晚年的落寞,又何尝不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结果? 再往深了说,李隆基的遭遇,其实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标志。开元盛世多牛啊,可安史之乱一闹,朝廷元气大伤,从此再也没缓过来。他的晚年,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王朝的缩影。历史这玩意儿,就是这么无情,不管你曾经多风光,翻篇了就是翻篇了。 说到李隆基和李亨这对父子,挺让人唏嘘的。李隆基年轻时敢打敢拼,可老了就只想安稳度日;李亨呢,表面上恭敬,实际上对老爹戒心重重。这种父子关系,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不就是权力闹的吗?李隆基当年要是没那么昏庸,李亨估计也不会这么防着他。可历史没如果,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权力这东西,能让人亲近,也能让人疏远,甚至反目成仇。李隆基回长安的那一刻,父子俩的隔阂就注定了,谁也别怪谁。 还有那个李辅国,典型的墙头草,见风使舵的主。趁着李隆基落魄,他蹦出来挑拨离间,把父子关系搅得更糟。这种人历史上多了去了,没啥值得美化的,就是个趁乱捞好处的货色。李隆基晚年被他折腾得够呛,也算是个教训,别以为身边的人都靠得住。 李隆基死了以后,唐朝还在继续,可辉煌的日子早就一去不复返了。他的故事,就像一出大戏,有高潮也有低谷,最后落幕时却没多少掌声。想想他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再到晚年的孤苦伶仃,真是应了那句老话:风水轮流转,谁也逃不过。历史这东西,不会因为你曾经多牛就给你留面子,该翻页就翻页,个人的悲欢离合,在大时代面前啥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