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992年3月,成都军区司令张太恒到北京开会,这时中央军委秘书长杨白冰告诉张太恒

1992年3月,成都军区司令张太恒到北京开会,这时中央军委秘书长杨白冰告诉张太恒:“中央军委决定免去你成都军区司令员职务,任命你为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你有没有意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2年3月,成都军区司令员“张太恒”在北京开会,军委秘书长“杨白冰”找他谈话,内容很简单:免去现职,调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从大军区正职调任副职,搁在谁身上,这都是仕途上的一记重拳,可这位正值壮年的中将听完,脸上竟没什么波澜,只是平静地回了句:“感谢军委信任,我没意见。” 而这种淡然,反倒让人觉得不太对劲,毕竟,没有人会心平气和地接受一次“降职”,除非他心里清楚,这已经是最好的结局。 这份平静背后,压着一桩足以断送任何将领前程的重大事故,也压着他一年多来挥之不去的愧疚。 1931年,张太恒生于山东广饶的穷苦人家,没读过几天书,年仅14岁就投身革命当了交通员。 在队伍中他非常机灵,仗也打得猛,解放战争时从班长干到排长,三大战役、炮击金门、对越反击战,一场没落下,战功都实实在在。 后来进入南京军事学院深造,一步一个脚印,从团长、师长,一直干到1990年,成了执掌西南门户的成都军区司令员。 可以说,他的人生,就是一部标准的开国将领奋斗史,可谁也没想到,他担任司令员位置的第二年,一场空难几乎将他的一切归零。 1991年,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庆典刚结束,张太恒就带着工作组飞赴日喀则,考察边防战备,6月中旬,一行二十多人分乘两架从美国进口的“黑鹰”直升机,在高原上穿梭。 返程途中,天气说变就变,能见度急剧下降,一股凶猛的下沉气流毫无征兆地袭来,张太恒乘坐的第一架直升机侥幸冲了出来,可紧随其后的第二架,却一头撞上了山体。 飞机瞬间解体,包括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张德福”中将、西藏军区参谋长“毛海清”大校在内,机上13名军中精英,无一生还。 这一次例行考察,折损了一位中将、一位大校和一众骨干,这对成都军区乃至全军都是沉重打击。 张太恒当时就懵了,第一时间组织搜救,可看到的只有战友冰冷的遗骸,中央军委随即成立联合调查组,结论冰冷而清晰:这是一起因恶劣天气导致的“可控飞行撞地”事故。 而报告中有一句关键的话:如果当时能推迟起飞,悲剧或许可以避免,作为带队的最高首长和军区主官,这个“如果”像一把刀子,刺在了张太恒心里。 他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他没有辩解,没有推诿,向中央递交了深刻检讨,亲自去慰问每一个遇难者家庭。 从那天起,那些牺牲战友的面孔,就成了他夜里醒来再也睡不着的梦魇。 所以,当一年后那张调令下来时,张太恒的平静也就不难理解了,他知道,组织没有一撸到底,而是给了他一个副职岗位继续工作,这本身就是一种信任和宽容。 到了南京军区后,他在任职大会上开门见山,第一句话就是:“我是犯过错误的人,”没有半句客套,也没有丝毫遮掩。 他把那份愧疚,揉碎了变成工作的动力,在南京的半年,他虽然是副司令,却比谁都拼命,尤其在战备训练和部队管理上,他用自己血的教训,给其他人敲响警钟。 故事到这里,本该是一个将军带着遗憾和污点,在副职岗位上默默退休的结局。 可谁也没想到,仅仅过了不到一年,1993年初,一张新的调令再次到来:任命张太恒为济南军区司令员。 从副职重回正职,而且是回到自己的老家山东,这一任命,在当时看,简直不可思议,这不仅是对他能力的再次肯定,更是对他人品的信任。 在济南军区上任时,张太恒又一次主动提起了那场西藏空难,他说:“我给军队建设造成过损失,教训极其深刻,感谢组织给我机会,让我能在新岗位上弥补过失。” 他不是在说场面话,在济南军区,安全工作被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把那场事故当成活教材,反复告诫下属,任何时候都不能有半点马虎。 他更是深入基层,关心士兵,也严抓训练,这位从山东走出去的将军,带着一种朴素的执拗,要把那次跌倒的教训,变成部队战斗力的基石。 直到1994年,张太恒由中将晋升为上将,军旅生涯重回巅峰。 张太恒将军的一生,打过硬仗,也犯过大错,他被命运举到高处,又被责任重重摔下,难得的是,他并没有被击垮,也没有怨天尤人。 而是坦然接受了自己的错误,并用余下的职业生涯去弥补,在讲究“面子”和“前途”的文化里,这种公开认错、甘愿受罚的姿态,是清醒与担当。 【信源】澎湃新闻——【微学习】 七大军区历任司令员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