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870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身亡,慈禧震怒,派曾国藩前去彻查。不料,曾国藩拖延

1870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身亡,慈禧震怒,派曾国藩前去彻查。不料,曾国藩拖延数日才动身,审讯时也是一言不发。主审官员密报慈禧,要是再查大清就完了。 在那年的8月22日黄昏,两江总督马新贻捂着右肋血洞倒在江宁校场门外。刺客张汶祥高举染血匕首,对着惊惶的卫兵嘶吼,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就是这句响彻街巷的暗语,揭开了晚清最扑朔迷离的权力绞杀,它既是江湖刺客的致命一击,更是湘军集团对清廷削权的血腥警告。 马新贻被认为是晚清时期的能臣良吏,其政绩和民生贡献得到正史及多数权威史料认可。 话说当马新贻踏进两江总督府时,他怀揣着慈禧太后的密令。 在1868年他接替曾国藩执掌江南,首要任务便是追查两大悬案,一个太平天国圣库千万财宝的去向,以及裁撤湘军遗留的数万散兵游勇。 当他在菏泽老家与兄弟诀别时,那句此去吉凶难料,若有不测需忍气自保的叮嘱,就已然预示了风暴将至。 当时的江南官场早就被湘军势力浸透,之前曾国藩虽自裁湘军二万五千人,但失业兵勇与哥老会勾结成黑帮,马新贻雷厉风行地处决百余名湘系恶徒,查封多处赌场烟馆。 他更在密奏中直指,湘军旧部私藏军械,恐成国患,然而这份奏折尚未抵京,校场的匕首已悄然出鞘。 因为他此举已经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老话说的好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虽说都是不义之财,但是那些人早就将他视作肉中刺。 而张汶祥的登场充满戏剧性。他假扮伸冤百姓跪伏道旁,却在马新贻俯身接状时暴起行刺。 但蹊跷的是,校场森严壁垒,普通百姓绝无可能混入阅兵现场,必有内应放行。 而刺客不逃反宣言,高呼暗语如完成使命,江宁将军魁玉初审时,张汶祥咬定私怨复仇,对刑具毫无惧色。 他的证词遭系统性篡改,参与会审的刑名师爷陈镜题在私人笔记中揭露官,方奏折删除了张汶祥供述的湘军关联,却大肆渲染总督霸占人妻的艳闻。 更诡异的是马新贻三姨太罗氏。案发三日她突然服毒自尽,马家连夜将其秘密掩埋。陈镜题推测此女实为张汶祥发妻,被拐卖入总督府为婢,但马新贻至死不知枕边人身份。 于是慈禧连发八道急诏命曾国藩主审,这位湘军之父却拖延三月才抵江宁。会审现场,他终日闭目养神,任由刑部尚书郑敦谨独自逼供。 当张汶祥突然指证湘军将领姓名时,曾国藩指尖轻叩茶盏,江苏布政使梅启照即刻厉喝不得污蔑。 郑敦谨在私信中写道,甫提湘军旧部,衙外即有兵刃撞击声。彻夜权衡后,他密奏慈禧,若究湘军,恐激兵变,江山危矣! 最终结案奏折将刺杀定性为海盗报复,全程参与审讯的孙衣言、袁保庆愤而拒签,在墓志铭中暗讽国法无存。 刺马案以张汶祥遭鱼鳞剐酷刑落幕,却催生更险恶的后果,湘军势力彻底失控,此后四十年两江总督皆由湘淮系把持。 海防全面崩坏,1874年日军侵台、1883年中法战争接连惨败,皆因清廷不敢触动湘系掌控的东南防务。 司法权威扫地,民间戏曲《刺马传》风行大江南北,总督形象被塑造成渔色负友的奸贼,朝廷公信力彻底瓦解。 马新贻死后获封太子太保,江宁立祠风光大葬。而真正赢家曾国藩悄然焚毁所有湘军账册,在接任两江总督的第二年病逝任上。郑敦谨辞官归隐湖南,余生再未踏入官场半步。 当张汶祥的匕首刺穿马新贻的官袍,同时撕裂了清廷最后的权威幻象。慈禧被迫向地方军阀低头,标志着中央集权体制的崩溃。 此后督抚拥兵自重渐成常态,从李鸿章到袁世凯,晚清军阀混战的序曲已在江宁街头的血泊中奏响。 刺马案真相随郑敦谨的马车消失在湘南丘陵间,唯余秦淮河上的一曲悲歌,从来狡兔藏三窟,谁见青天戮九重? 这桩悬案的本质,恰如曾国藩对慈禧那句讳莫如深的回应,这事很奇。 奇在刺客坦荡赴死,奇在重臣缄口如谜,更奇在煌煌帝国竟被一把江湖匕首逼至死角。 主要信源:(《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