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战机突袭胡塞后,按常理说,战机扔完炸弹就该开溜了,谁知道胡塞这边不按套路出牌,反手就甩出11枚号称“超高音速“的导弹,更绝的是,这些导弹飞得比以色列战机还快,等战机还没到家呢,导弹就已经到以色列门口了!这波操作直接把以色列打了个措手不及,也让外界对胡塞武装的导弹来源充满好奇。 咱先说说这导弹的本事,胡塞这次用的是“巴勒斯坦-2”型高超音速导弹,这玩意儿可了不得。它射程能达到2150公里,速度高达16马赫,啥概念呢? 以色列的F-35战机最高速度也就1.6马赫,这导弹飞得比战机快十倍都不止!而且它采用固体燃料和双锥体弹头设计,机动性特别强,能在空中灵活变轨,以色列的“铁穹”“萨德”这些防空系统见了它都头疼。 就拿2025年7月的一次袭击来说,胡塞用这导弹直接命中了以色列的本-古里安机场,导致机场暂停运营近一小时,以色列的防空警报都没来得及拉响。 再说说这导弹是从哪儿来的。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胡塞武装自己哪儿有这本事造这么先进的导弹啊。你想想,也门内战打了这么多年,胡塞连基本的工业体系都没有,更别说造高超音速导弹了。这里面肯定有别的门道。 从现有的证据来看,伊朗的嫌疑最大。胡塞展示的“巴勒斯坦-2”导弹和伊朗的“征服者”导弹长得特别像,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技术参数都有不少相似之处。 而且伊朗这些年一直在中东搞“导弹扩散”,之前还向哈马斯提供过火箭弹技术。美国和沙特多次指责伊朗向胡塞提供导弹,虽然伊朗死不承认,但从扣押的船只上发现的伊朗武器部件,还有胡塞导弹残骸里的伊朗特有设计,都能看出猫腻。 还有个事儿也能佐证,胡塞武装自己也承认,他们的导弹技术是“本土化制造”,但这“本土化”背后,离不开伊朗的支持。 伊朗可能通过技术转移、提供关键部件,甚至直接派遣技术人员的方式,帮助胡塞生产导弹。 就像2024年6月,胡塞展示的“哈德姆2号”导弹,国际分析人士就指出它的设计和伊朗的“KheybarShekan”导弹如出一辙。 不过,这里面也有让人疑惑的地方。比如说,伊朗为啥要冒着和以色列直接冲突的风险支持胡塞呢?这就得从地缘政治说起了。 伊朗一直把以色列视为死对头,支持胡塞既能消耗以色列的军事资源,又能在红海地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而且,胡塞控制着也门的红海沿岸,对国际航运通道有很大的威胁,伊朗可以通过胡塞来牵制美国和沙特。 再看看以色列这边的反应。以色列被这导弹打怕了,一方面加强了防空系统,另一方面对也门发动了更频繁的空袭。 2025年7月,以色列战机对也门的荷台达港、发电站等目标进行了密集轰炸,试图摧毁胡塞的导弹发射设施。但胡塞也不是吃素的,他们把导弹藏在移动发射车上,打完就跑,以色列的空袭效果有限。 国际社会对这事儿也是高度关注,联合国安理会谴责胡塞的导弹袭击,呼吁执行武器禁运。 中国等国家则敦促胡塞维护红海水域安全,避免局势升级。但说实话,在大国博弈和地区矛盾的交织下,要彻底解决胡塞的导弹问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总的来说,以色列虽然军事强大,但面对这种“不对称打击”,也得头疼好一阵子。而胡塞武装呢,靠着背后的支持,在这场博弈中暂时占据了上风。未来,随着技术的扩散和局势的变化,这种“以小搏大”的戏码,可能还会在中东不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