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在还有大军的时候投降,不是傻,是权衡利弊后的选择。 当时姜维在沓中还有十几万兵马,但成都已经被邓艾的几千人兵临城下。刘禅召集群臣商量,有人说逃去南中,有人说投奔东吴。可南中偏远,未必能守住;东吴自身难保,去了也是寄人篱下。 这投降决定看着憋屈,细琢磨还真是最优解!刘禅要真学他爹硬拼,结局更惨:城里粮草撑不了几天,姜维的援军隔着千山万水,等他们赶回来,成都坟头草都三米高了。南中那鬼地方瘴气弥漫,带群老弱妇孺钻山沟喂虫子?投靠东吴更是送脸上门,孙权后代自己都摇摇欲坠,哪有闲饭养蜀汉君臣?这么看,刘禅捏着鼻子降了,倒给成都百姓省了场血光之灾。 得看清楚投降背后的权力密码。那些劝刘禅跑路的臣子,打的什么算盘?逃难路上保护皇帝可是头功,进了山高皇帝远的南中,搞不好自己就成土皇帝了!更损的是主降派:世家大族财产全在成都,打起来家当肯定烧光;现在开门迎新主子,转头就能给司马昭递名片继续当官。至于姜维和前线将士?工具人罢了!十几万大军血白流,主子的降书比敌人刀剑更快捅进他们后背。 最讽刺的是结局:刘禅“乐不思蜀”混个善终,姜维假投降搞复辟却惨遭分尸。这对比多鲜明啊——会演废物的主子得活路,有血性的忠臣死无全尸。整个蜀汉的骨头,在邓艾兵临城下那刻就酥透了。与其说刘禅“智慧投降”,不如说蜀汉精英圈早烂透了,连拼死一搏的羞耻心都喂了狗!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