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西方脱钩却遭燃料荒,就在稀土卡的美国喘不动气的时候,中国又悄悄关上了一扇更要命的

西方脱钩却遭燃料荒,就在稀土卡的美国喘不动气的时候,中国又悄悄关上了一扇更要命的门:浓缩铀。 当华盛顿的政客们高呼“摆脱对华稀土依赖”时,他们未曾料到,另一个更致命的供应链漏洞已在核能领域悄然裂开。美国官方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对美浓缩铀出口额暴跌至1.185亿美元,仅剩去年同期的37%。美国浓缩铀进口来源国榜单上,中国已滑落至第六位,甚至落后于核电规模有限的比利时。西方精心策划的“去风险”战略,在浓缩铀这一关键领域却意外制造了自身能源安全的“真空地带”。 浓缩铀之于核电站,犹如血液之于生命体。作为核燃料的核心成分,其供应稳定直接关系到反应堆能否持续运转。然而西方战略视野长期存在一种危险的“认知偏差”——将稀土视为唯一需要警惕的对华依赖领域,却对浓缩铀的战略价值视而不见。这种选择性焦虑源于对全球核能产业链变迁的严重误判:当西方因环保争议与成本压力逐步削减铀浓缩产能时,中国正以惊人速度构建起从铀矿开采到燃料组件的完整核工业体系。 中国在全球浓缩铀供应链中的崛起绝非偶然。国内核电装机容量已跃居世界第三,庞大内需催生技术迭代与产能扩张。中核集团自主研发的第三代离心机技术实现工业化应用,燃料元件制造能力覆盖全球主流堆型。当美国唯一的商业铀浓缩工厂因经济性关闭,欧洲铀浓缩公司持续减产之际,中国产能已悄然占据全球近四分之一份额。 西方对华“脱钩”战略在浓缩铀领域遭遇了残酷的反噬。美国核电站90%以上依赖进口燃料,中国供应量的骤减使其库存逼近警戒线。更富讽刺意味的是,所谓“多元化”采购演变成一场供应链的荒诞剧——德国、英国等自身核电规模萎缩的国家竟成为中国浓缩铀的“转口中间商”,比利时这类小国也意外跻身供应商前列。这种“去中国化”的实质,不过是支付更高溢价绕道购买相同产品。 浓缩铀断供风险已非理论推演。美国部分核电站被迫讨论降低功率运行方案,新建反应堆计划面临延期威胁。这场浓缩铀危机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解剖出西方“选择性脱钩”的战略悖论:在稀土领域高筑壁垒的同时,却在真正致命的能源命门上主动松开了中国的生命线。当政治口号遭遇物理世界的硬约束,供应链的断裂声远比议会的辩论更刺耳。 浓缩铀断供危机揭示了全球化时代能源安全的本质:它无法通过单边主义的“小院高墙”实现,只能建立在相互依存的理性认知之上。西方在稀土舞台上搭设“脱钩”剧场时,浓缩铀已悄然改写了剧本——当幕布升起,灯光照亮的不是胜利的凯旋,而是自身能源版图上裂开的深渊。 中国浓缩铀出口的锐减,恰似一面残酷的镜子,映照出西方“选择性脱钩”战略的深层裂痕。当政治正确强行切割经济逻辑时,最终割伤的往往是操刀者自身。全球能源安全的密码,终究写在相互依存的现实土壤里,而非地缘对抗的幻想沙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