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在消灭俄罗斯人的路上,要一条道走到黑了。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俄外长拉夫罗夫称,泽连斯基不仅要在法律上摧毁俄罗斯人,还要在身体上摧毁俄罗斯人。个人觉得,这种言论有点过分到可怕了,俄罗斯人里也有很多平民是没有参与对乌作战的,这种仇恨教育使不得,要分得清平民与士兵,不能就此为全部乌克兰人种下一颗仇俄的种子。 战争最可怕的不是炮弹炸碎的房屋,是仇恨在人心里扎下的根。基辅街头有位开面包店的老太太,丈夫是俄罗斯人,儿子在乌军当兵,她每天烤的面包一半送给守城的士兵,一半偷偷分给逃难的俄罗斯族邻居。这种在炮火里没断的温情,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量。 拉夫罗夫的话或许带着政治修辞,但乌克兰国内的民族裂痕确实在扩大。去年敖德萨州议会通过法案,要求公共场所必须使用乌克兰语,连路边的招牌都得改,有俄罗斯族店主因为没及时更换,店铺被查封了。这种用行政手段割裂文化的做法,就像在伤口上撒盐——要知道,敖德萨的歌剧院里,俄罗斯歌剧和乌克兰民谣曾同台演出了百年。 平民从来不该是仇恨的靶子。哈尔科夫郊区有个小村庄,战前一半是俄罗斯族,一半是乌克兰族,孩子们在同一所学校上学,大人们在同一个教堂做礼拜。现在村子被炮火炸成了废墟,幸存者逃到利沃夫,却因为口音不同被分到不同的难民营。有个叫萨沙的男孩,爸爸是俄罗斯族,妈妈是乌克兰族,他不懂为什么以前一起踢足球的伙伴,现在见了面就扭头走开。 泽连斯基政府或许有自己的无奈,战争打到这份上,凝聚人心成了难题。但用仇恨当黏合剂,就像用酒精取暖,烧得越旺,凉得越快。去年冬天,基辅地铁里的防空洞,有俄罗斯族医生给乌克兰族伤员做手术,有乌克兰族志愿者给俄罗斯族老人送热汤,这些没被镜头拍到的瞬间,才是一个国家真正的根基。 历史早有教训。前南斯拉夫解体时,邻居因为民族标签互相残杀,最后整个地区倒退了几十年。乌克兰和俄罗斯,在黑海沿岸一起生活了几百年,敖德萨的港口里,俄罗斯的商船和乌克兰的渔船曾共用一个码头;顿巴斯的煤矿里,两国矿工曾在同一口井里挖煤。这些扯不断的联系,不是一场战争就能切断的。 真要赢回尊严,靠的不是消灭谁,而是守护住文明的底线。就像基辅大学的老教授说的:“我们和俄罗斯人,就像一棵树上的两个枝桠,风大了会摇晃,却不该互相砍断。” 战争总有结束的一天,到那时,重建的不只是房屋,更得是人心——要是心里的墙拆不掉,再新的房子也住不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