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950年,28岁就退休在家的清朝摄政王载沣,晚年以90万斤小米的价格卖掉了曾经

1950年,28岁就退休在家的清朝摄政王载沣,晚年以90万斤小米的价格卖掉了曾经代表着皇族荣耀的醇亲王府。儿子为此难以理解,大声的质问他“为什么?”然而他云淡风轻的一句话就让儿子闭了嘴。 载沣这辈子,活得像一部从高处跌落的戏。1883年,他出生在爱新觉罗家族,是光绪皇帝的弟弟。1908年,25岁的他被慈禧点名当摄政王,替3岁的侄子溥仪掌管大清。那时的他,满心想着救国:赶走袁世凯,搞立宪改革,还派弟弟载涛去欧美学海军,想给摇摇欲坠的王朝续口气。可惜,革命的浪潮不是他能挡住的。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他递了辞呈,28岁就“退休”了。从此,他带着一身疲惫回了醇亲王府,开始了普通人的日子。 退出朝堂后,载沣把生活过得挺有滋味。他喜欢摆弄天文望远镜,夜里带着儿女看星星,白天研究彗星的轨迹。家里没钱了,他就卖点古董字画,连用了多年的三球仪也没留住。1924年,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紫禁城,他的俸禄也没了,日子更紧巴了。到了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溥仪被推上“伪满洲国”的位子,关东军找上门,想拉载沣下水。他跑去东北一看,回来就气得绝食,硬是没点头。日本人拿他没办法,他也算守住了底线。 时间来到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北京城里到处是新气象。载沣已经68岁,醇亲王府却越来越破:屋顶漏水,花园荒了,儿女的学费也凑不齐。他听说国立高级工业学校缺地方,就动了卖府的念头。90万斤小米,换算成钱不算多,但够他和家人过日子。儿子溥任听说后,气得不行,觉得父亲这是糟蹋祖业。可载沣不急不躁,反问一句:“留着有啥用?”这话像一盆冷水,把溥任的火气浇灭了。 卖府那天,载沣把钱分成几份,自己留一半,剩下一半给儿女。他拄着拐杖搬进利溥营胡同的小院,从王府的雕梁画栋换成了四合院的烟火气。搬家后,他的生活简单得像个邻家老头。院里种了棵枣树,他每天绕着树走两圈,邻居喊他“金先生”,他就乐呵呵地应一声。冬天,弟弟载涛请他吃火锅,一家人围着炉子聊家常,他端着酒杯,眼里却闪着泪光。糖尿病让他瘦了不少,可他还是馋,偷偷藏块山楂糕,被女儿发现时,他摆摆手说:“就吃一点,没啥事。” 1951年2月3日,载沣在小院里走了。那天早上,儿女守在床边,他安安静静地闭上眼,享年68岁。葬礼很简单,送葬的人踩着雪把他送到福田公墓,墓碑上就刻了“爱新觉罗·载沣之墓”。而醇亲王府呢?已经变成了学校的教室,学生们的读书声代替了过去的王府威严。载沣这一生,从紫禁城里的摄政王,到胡同里的普通老人,他用90万斤小米放下了旧时代的包袱,也换来了晚年的平静。 想想看,载沣28岁就退休在家,之后几十年,他看着大清没了,看着溥仪被日本人摆弄,看着新中国站起来。他不是没挣扎过,可到最后,他选择了放手。那句“留着有啥用”,听着简单,却藏着他对时代变迁的清醒。皇族的荣耀,在新中国还有啥意义呢?他卖的不是房子,是过去。换来的小米,倒是实实在在地养活了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