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氨基观察
作者|沙晓威
当高尿酸血症以1.77亿患病人数成为我国“第四高”,现有治疗药物却仍深陷局限困局。
非布司他心血管风险争议如影随形,苯溴马隆肝毒性隐患挥之不去,止痛药则始终治标不治本,这些痛点,正推动新一代痛风药物加速研发。并且,相比海外药企的兴致乏乏,国内药企则正在试图全面革新痛风药物市场。
2025年初,恒瑞医药的URAT1抑制剂SHR4640上市申报获得受理;6月5日,三生国健递交抗IL-1β单抗的上市申请;6月13日,一品红在国际风湿病大会(EULAR)上公布URAT1抑制剂AR882的临床积极数据;7月3日,金赛药业的伏欣奇拜单抗正式获批,用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短短半年内,多个国产痛风新药集中迈入申报或上市阶段。此外,另有10余款产品已开展2期或3期临床,涵盖XO、URAT1、IL-1β、NLRP3在内多个痛风靶点。
密集突破背后,是巨大的市场需求与清晰的靶点机制支撑。那么,这场由国产力量引发的变革,能否真正重塑国内痛风市场格局?
/01/
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痛风及高尿酸血症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柳叶刀》研究显示,2025年全球痛风患者将逼近6000万人。
聚焦国内,《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及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高尿酸血症患病人数达1.77亿,痛风发病率为1.1%,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类疾病。
高尿酸更是被称为“第四高”,其带来的系统性健康威胁不容忽视:患者关节病风险暴增506%,慢性肾病风险激增461%,心血管疾病风险上升87%,死亡率比常人高58%。
然而,多数患者仍将痛风视为“可自愈的关节疼痛”。有高达68%的患者在发作期仅依赖止痛药缓解症状。这种“治标”策略无法有效降低血尿酸,而急性期使用的非甾体抗炎药(NSAID)、秋水仙碱等,甚至可能会诱发胃肠道损伤或骨髓抑制。
针对复发期或慢性痛风的一线降尿酸药物同样存在较大的副作用。
在中国高尿酸血症治疗指南中,别嘌醇和非布司他因其具有显著的降尿酸特征,是当前治疗复发性痛风的首选药物。
然而,别嘌醇的使用会诱发皮疹甚至肾损伤,而非布司他有心血管风险争议,在美国、加拿大及原产国日本均被添加黑框警告。
另一类一线用药苯溴马隆因严重肝毒性问题,已被欧盟撤销上市许可。国内指南虽仍将其列为一线首选(1B级推荐),但明确要求“用药期间需每月监测肝功能”。
即使安全性争议不断,但国内样本医院痛风销售数据显示,这三类药物的销售额仍高达9.67亿元。
作为我国年轻男性中增长最快的慢性疾病,现有药物不可逆的副作用,提示痛风领域还存在巨大的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不仅在中国,全球也是如此。目前,欧美高尿酸指南中除激素药外,仅保留别嘌醇一种降尿酸产品。
显然,市场亟需一款兼顾有效性、安全性和长期性的痛风新药。这也是国内药企前赴后继的关键动力。
/02/
成药靶点“内卷”
不仅市场需求明确,痛风的病理机制也已经很清晰,核心靶点已在临床实践中充分验证,这为药企精准布局奠定了基础。目前药企的研发主要围绕尿酸合成过多、尿酸排泄障碍以及诱发的炎症反应这三大路径展开。
首先是消除尿酸合成过剩。
尿酸合成过多主要由嘌呤氧化酶(XO)活性过高导致。靶向XO的抑制剂是早期痛风药的研发思路,早在1966年获得FDA批准上市的别嘌醇即属此类。
目前该靶点布局较少,国内在研药物主要为信达生物从LG引进的Tigulixostat。2022年12月,信达生物支付1000万美元预付款及最高8550万美元里程碑款引进该药。3期临床显示,Tigulixostat在治疗3个月后,所有剂量组均达到尿酸值(sUA)
评论列表